刘树成
2013年02月25日08:4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重视跟踪分析和把握发展形势的新变化。这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世界经济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充满变数;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期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进入潜在经济增长率下移的新阶段。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GDP季度同比增长率在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严重下滑以及2009年政策刺激下的“V形”反转之后,从2010年第二季度到2012年第三季度,又出现了连续10个季度的下滑趋势。就在人们为此而担心时,从2012年9月起,我国经济运行的多项重要指标结束了探底下滑,开始出现企稳回升态势。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部分行业、部分企业还面临经营困难,经济形势可谓是“乍暖还寒”。当前,应巩固和发展已出现的适度回升的良好态势,努力实现稳中求进、扎实开局。为此,需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我国经济增速能不能回升
影响经济运行的因素有很多,这里主要讨论与趋势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有关的问题。要判断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能不能回升,就要搞清楚从2010年第二季度到2012年第三季度的这一轮经济增速下滑是趋势性因素还是周期性因素在起作用?抑或是两种因素都在起作用?如果是两种因素都在起作用,那么,究竟是哪一种因素的作用更强、更重要?
趋势性因素,是指决定经济运行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基本走向的各种因素,诸如要素投入因素、资源禀赋因素、生态环境因素、体制机制因素等。周期性因素,是指影响经济运行短期波动的各种因素,可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经济体系本身的使其向上扩张的因素和使其向下收缩的因素。向上扩张因素和向下收缩因素形成的两种力量此起彼伏、此长彼消,各自积蓄到一定程度而交替起作用,形成经济的短期波动。第二大类是逆周期调节的宏观调控政策因素。由于宏观调控政策变化直接受到经济短期波动态势的影响,需要进行逆周期调节,从而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点。
本轮经济增速下滑是趋势性因素与周期性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趋势性因素决定经济波动的中轴线位势,周期性因素影响经济波动的上下幅度。分析经济走势,关键在于把握它们各自不同的作用特点及政策含义,否则,就会产生两种误导:一种是,只看到周期性因素的作用,而忽视趋势性因素的作用,以为像过去那样,简单依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能使经济增速迅速回升。这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在当前国内外大环境下,特别是在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开始下移的大背景下,即使采取强刺激政策,经济增速的大起也不可持续,有可能重回过去的粗放型、速度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经济大起大落。另一种是,只看到趋势性因素的作用,而忽视周期性因素的作用,以为今后我国经济增速只会一年一年滑下去,把短期波动中低谷期的较低经济增长率误认为是长期趋势线,该回升的时候不敢回升,以至贻误来之不易的经济回升的良好态势。
因此,一方面,应重视趋势性因素的作用,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长效的体制机制建设,把握好经济增速,使之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地偏离中轴线;另一方面,应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的作用,巩固和发展已出现的适度回升的良好态势。目前,我国经济增速刚刚呈现企稳回升态势,还有一定的回升空间,不需要采取力度过大的刺激政策,而应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中适时微调、预调。今后5年,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应把握好经济增速适度回升的上限:一是不引起经济过热,GDP增长率最高不要超过10%;二是不引起明显的物价上涨,物价上涨率不要超过4%。
下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