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刘树成:巩固和发展经济适度回升的良好态势

刘树成

2013年02月25日08:4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国经济增速怎样回升

要回答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怎样适度回升的问题,首先应认识到,在本轮经济回升时,我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理念发生过3次重大变化。第一次是1958年提出“多快好省”,第二次是1992年提出“又快又好”,第三次是2006年提出“又好又快”。这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背景的变化,但都包含一个“快”字。而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背景下,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和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里没有强调“快”,而是突出了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所以,本轮经济回升不是简单地把经济增速搞上去,而是要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回升,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回升,实现与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相结合的回升。

在本轮经济回升中,我们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而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目前,我国的城镇化还是不完全、不成熟的城镇化。首先,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这是按照城镇常住人口统计的,包括了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农民,但他们还没有完全融入城市生活。如果按城镇户籍人口计算,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35%左右。其次,我国城镇化的质量还不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还跟不上,城市病却有显现。因此,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空间还很大。进一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将为我国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发展提供巨大动力。同时,城镇化是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的聚合点。从转方式来说,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内需,既能扩大消费,又能扩大投资;从调结构来说,城镇化有利于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促改革来说,推进城镇化涉及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投融资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制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

上一页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本版头条
· 刘树成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