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着力科学发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卫兴华
2013年02月18日14:01   来源:前线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把握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应重视以下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报告》强调指出:要加快“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度和分配制度已经建立起来,非公有制经济和按要素分配的比重有了显著的提高。现在提出要予以“完善”,而且要“加快完善”。既要完善公有制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要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既不搞单一的公有制,又不搞私有化。私有化不能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内容。经济制度是其他社会制度的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只有坚持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在内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我国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首先是不走放弃公有制经济的私有化道路。《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要按照十八大报告精神,做大、做优、做强国有经济,搞好搞活整个公有制经济。如果放弃和动摇国有经济或公有制经济,就是放弃和动摇社会主义。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需要首先发展和完善国有经济和整个公有制经济,也要发展和完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另一方面,《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快速发展生产力,繁荣经济,增加供给,也有利于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与多种所有制并存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公有制为主体相适应;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与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私营和外资企业的发展相适应。《报告》提出要“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收入差距较大,出现贫富分化,会影响稳定与和谐,影响社会建设,需要“着力解决”。为此,“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是指改革具体的分配制度,不是要改变我国现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根本制度。要通过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大幅减少扶贫对象。

  (三)加强社会建设,保障与改善民生。《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增强了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就保障和改善民生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措施。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要措施,一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是“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三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报告》中有一个引人关注的提法是“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在我国现阶段,三农问题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民生有保障了,生活全面改善了,整个国家的民生问题就会获得具有转折意义的巨大历史成就。

  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方面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只有通过快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走向共同富裕。列宁讲过:社会主义要使劳动人民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做到这一点,社会主义也一定会做到这一点。因此,民生为重,不是仅仅针对困难群体的。《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另一方面,十六大以来,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的社会建设问题,与改革开放以来所出现的新的问题和矛盾有关。尽管广大人民的整体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还有一部分城乡困难群体需要扶贫、救助。《报告》指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方面的民生问题亟待解决。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四)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十八大报告肯定和强调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效率与公平统一和并重的观点。在当前着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强调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怎样认识和对待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中央文件和指导思想有个演变过程。针对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1987年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1992年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在分配制度上,“兼顾效率与公平”。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文件中,提法做了改变,提出个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2002年的十六大报告继续讲“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并进一步说明:“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优先、兼顾”是从市场经济体制下由市场配置资源、提高效率着眼的,即更多地由市场调节收入分配。但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收入分配不能主要由市场调节,那样会重效率,轻公平,容易出现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现象。从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起,不再提“优先、兼顾”原则,强调“注重社会公平”,“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研讨班的讲话中,强调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提出要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对分配领域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提出了新的具有时代意义的科学界定:“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重视公平”。这一新的界定和原则是一大理论创新,将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所取得的十大“宝贵经验”之一,也成为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指导思想。十八大报告又将其纳入“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内容中。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理论认识上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了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要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新的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新的发展方式的立足点,是着力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此,《报告》提出四个着力点:一是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二是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三是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四是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新活力、新动力、新体系、新优势,构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体制与新机制。其中,“创新驱动”是一种新的发展战略,重在科技创新。《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协调区域经济结构,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其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夯实实体经济,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步骤。

  (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部署,要在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报告》提出,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人民币。翻一番,就是79.6万亿元人民币,在到2020年的10年中,年均增长7.3%,国内生产总值就可以翻一番。考虑到人口的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需要年均增长7.3%以上。可以肯定说,实现这一目标是有保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均增长近10%,持续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是世界历史上没有过的。今后的经济增长,不需要继续追求已有的高速度,而且根据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规律,经济总量的底盘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增长速度会有所减缓。我国将进入一个次高速经济增长阶段,今后8-10年中,年均增长会超过7.5%,如果能保持8%到9%,是很理想的。由于经济总量的扩大,年均增长的绝对量,会超过以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只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而是用综合指标衡量。其中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民主制度更加完善,健康水平普遍提高,等等。

  (七)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报告》提出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的灵活性、效率性结合起来。因此,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基本制度,又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此,《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但宏观调控重在调控市场机制,而不能替代也不应直接干预市场机制对微观经济的调节。不能以政府行为取代市场行为。也不能反过来忽视乃至否定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现代市场经济已不是政府只做“守夜人”的自由市场经济。当前,在国际金融和债务危机中,新自由主义在国际上已声名狼藉。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政府应做好政府应该做好的事情,凡市场能办好的事就交给市场去办,各司其职。当前的问题是,政府调控既有干预过多的一面,也有调控不到位的一面。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责编:赵晶、朱书缘)

相关专题
· 十八大报告解读专题
· 《前线》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