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道路理论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
李   捷
2013年02月18日13:55   来源:前线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制度管长远,管根本。社会主义改革,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是对一切不适应、不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制度性变革,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这段论述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二是基本制度,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体系。第三是具体制度,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起来的。它有别于苏联的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也不同于许多国家的议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恢复和坚持这项根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使其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地位进一步提高,制度进一步完善,结构进一步合理,作用进一步发挥。

  在基本制度方面,在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公有制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完善。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基础上,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发展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些制度建设上的重大进展,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发展。

  在各项具体制度方面,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机制改革,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具体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而且形成了一系列中国特色发展创新的具体道路。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不断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不断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不断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形成生态文明制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总体上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同时又必须不断加以改革完善,并不断推动制度创新。我们要有这样的制度自信。

  总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的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倍加爱护,并且不断用实践创新推动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更加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党组书记)
 

(责编:赵晶、朱书缘)

相关专题
· 十八大报告解读专题
· 《前线》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