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梁云祥:平衡国家利益与国际规则将严重考验中国
梁云祥
2013年02月06日13:37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人们对和平的几种理解

和平,则像战争的一个孪生兄弟,与战争结伴而行,相对存在。也就是说,和平是国际社会或国内社会不存在由于某种政治目的而引起大规模暴力冲突的一种非战争状态。不过,人们对于和平概念的理解和解释,却比对战争概念的理解和解释更为复杂。在国际关系中,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会认为自己的对外活动是为了和平,甚至一些发动和进行战争的国家也往往声称自己的行为是为了和平。

之所以如此,就是由于人们对和平有着不同的理解,这其中既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意义上的理解,也有从不同政治意识形态上的理解。例如,20世纪初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论”就认为资本主义发展至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后就必然会出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世界市场而爆发世界性战争的现象,因此维护世界和平就必须以消灭帝国主义为前提,所以主张通过人民革命甚至战争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以实现人民自己的统治,与此同时也就实现了永久性的世界和平。

与此相对,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一些学者提出的“民主和平论”则认为实现国内的民主体制是实现世界和平的必要条件,因为民主体制避免了个人专制独裁者为了某种私利而诉诸战争,以及民主政府能够体现大部分具有理性的民众的声音,而民众一般是爱好和平的,以及民主国家之间具有共同的价值观也避免了彼此之间的冲突和战争,因此在全世界追求和推行民主就是和平,其中包括影响和改变那些专制独裁的所谓不民主国家,甚至不排除具有民主体制的国家对那些被认为属于独裁专制的国家进行战争。

由此可见,和平可以有绝对意义上的和平与相对意义上的和平,或者称为永久的和平与暂时的和平。从绝对和永久的意义上来说,战争是和平的对立物,但是有时却需要通过战争手段来实现和平。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独立和世界和平而不得不进行战争;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伊拉克对科威特的侵略和吞并,国际社会也不得不组成多国部队通过战争维护了中东地区的和平。因此,和平又是相对和暂时的,即有些和平反而需要通过战争来获得和维护。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经历了两场世界规模的大战和无数次的局部战争。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之后,虽然大国之间进行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在降低,全球化趋势也使得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依存在加强,但是在这种密切联系的同时也有可能激化国家之间的各种利益矛盾。因此,战争的根源并未完全消除,局部冲突乃至引发局部战争的危险因素依然存在,国家之间相互不信任导致的安全困境,以及围绕某些观念和资源的矛盾和冲突,都有可能成为战争的理由。也就是说,只要仍然是以国家为基本行为体所构成的国际社会,绝对意义上的和平就仍然难以实现,永久和平在当今还只是人类的良好愿望和理想。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人民论坛》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