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去年全国新增就业人口超出目标366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年增就业过千万 为何仍感“就业难”
记者 韩秉志
2013年02月04日09:09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去年全国新增就业126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这意味着我们不仅高质量完成上年年初定下的900万人新增目标,而且创造了城镇新增就业的历史新高。

  解决就业是一道世界性难题。盘点2012年,世界经济普遍低迷,许多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比如西班牙,失业率去年底达到26%,全国失业人口近600万,创历史最高。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2013年就业趋势报告显示,今年全球失业率将小幅攀升,失业人口将突破2亿,就业形势仍无明显改观。

  从国内来看,从年初的季节性“用工荒”,到年中媒体热炒的“返乡潮”,全年就业形势同样经历了严峻挑战。2012年,我国GDP增速从一季度的8.1%放缓至三季度的7.4%,平均增长速度为7.7%,同过去10年10.7%的平均增速相比,下行态势明显。就业被称为“经济发展风向标”,完全不受经济影响是不可能的。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去年就遇到了订单减少,用工需求降低的问题。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我们能够取得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52万人、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8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10个季度维持在4.1%的成绩,实属难能可贵。

  然而,人们不免要问,经济下行,为何在就业数据中没有体现?城镇就业新增人口超出目标366万的动力何在?

  2012年,国家实施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国家在确保经济稳增长的同时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保证了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这其中,就业优先战略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成为确保就业稳中有进的关键动力。

  从局部看,东部沿海地区新增就业能力的确在减弱。但从全国看,劳动力就业没有因为经济增长速度回落而紧张,很重要一点是劳动力市场的区域性变化,传统的劳动密集性行业2012年悄然向中西部转移。据统计,西部地区2012年前11个月新增就业同比增长11%,可谓异军突起。中西部地区投资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增长,从而成为拉动全国新增就业增长的主力。

  确保就业规模的同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不断优化。2012年,制造业用人需求进入“慢车道”,但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用人需求在上升。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增加和吸纳就业增添了新的“驱动器”。2010年,我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已达26332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为34.6%。根据《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分别比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将明显提高。

  当然,还有人会提出质疑,为什么我不是那1200多万人中的幸运儿?

  刘轶欧是一名学习工商管理的“海归”,2012年8月,他从美国西北理工大学毕业回国,择业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在应聘某国企的人力资源岗位时,他发现自己不属于“211工程”学校毕业生,也不被看作应届毕业生,自己同竞争对手相比并没有绝对胜算,国外留学的经历并未成为优势。高不成低不就,这让小刘的处境有些尴尬。

  专科学校毕业生黄鹏程学的是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虽然只有21岁,却已经换了两份工作。在他看来,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岗位是如此之难,不得不放宽视野,大鱼小鱼都要钓。

  相比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面临的困扰更加复杂。择业难,也成为就业难的重要原因。50岁出头的林师傅是一位有着多年电工经验的熟练工,但在他看来,找一份靠谱的工作并不容易。随着岗位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农民工对专业技能性较强的岗位只能“敬而远之”。据统计,2012年外埠人员求职比重上升,技术工人依然短缺。用人单位需求中,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52.7%。

  就业课题很复杂,政府部门促进就业义不容辞,但凭空为几亿劳动力人口提供现成的“饭碗”并不现实。从整个就业市场来看,近年来,我国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左右,而每年城镇新增岗位只有1200万上下。因此,政府搭建了更多的就业服务平台,并且不断完善就业指导机制,为求职者成功就业搭桥铺路。

  “就业服务周”、“网络招聘周”……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创新之举推出,让大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获得就业信息,在校园实习基地就能完成企业见习。有的放矢,自然胸有成竹。

  “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小额担保贷款”、“就业帮扶”、“农民工返乡创业”……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让农民工可以根据个人需求,享受职业培训和创业服务,更有信心面对就业创业;长长的一串“用工规范诚信企业”名单,让农民工兄弟心里踏实;人社部开展的12582惠农就业信息平台已覆盖8.4亿人,有效缓解了农民工务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同样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在就业优先战略的驱动下,人们有了新的择业观,更加珍惜自己手中的就业机会。不少招聘单位也不再简单地“以学历定取舍”,而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责编:万鹏、朱书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