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民生是促内需的有效途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刺激国内消费以扩大内需,增加民生领域投入是最有效的途径。这些年来,虽然财政收入一直超常增长,但政府通过税收、土地出让金等从经济增量中拿走了太多,而提供的公共品数量不足,这是造成当前民间消费需求不足、民间投资乏力的重要因素。普通民众生活的压力依然不小,部分人觉得“自己成了GDP增长的无关者”。内需增长不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民生投入还不够,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普通民众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重重压力之下,无法进一步增加消费支出。如果能把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入到民生领域,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好,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方面更多地解除人们后顾之忧,人们就会敢于消费。考虑到中国人口的规模,这将释放出巨大的内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也随之顺理成章。
因此,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提高统筹层次。要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加快棚户区改造。”这无疑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从中,我们尤其应该发现几个新特点:
一是明确提出了“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16字基本方针,将民生问题上升到制度和舆论的高度,既有底线,也有重点,全面考虑,从而使民生工作有了全局上的统领。
二是首次明确提出了不但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还要“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关系着亿万人口的民生改善。尽管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1%,但拥有城镇户籍的市民不足35%,也就是说,还有近17%的城市常住人口不能享受到市民待遇。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安排,2013年要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就要采取切实措施,使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际遇得到相应提高,切切实实改善这部分人的生活水准,这无疑是民生工作的一件大事。
三是明确了“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政府要增加转移支付,保障低收入群众的生活,利用宏观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企业要强化社会责任,关注职工福利;个人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勤劳致富。
注重民生,解决好民生问题,则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就快;反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纸上谈兵,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无法实现。
(作者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