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经济学家要秉承优良学风
编者按 增强问题意识,服务社会实际,是学术创新发展的精神要旨,也是优良学风文风的具体彰显。这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心怀使命、群策群力,着眼中国现实国情,树立理论自觉自信,着力破解改革攻坚过程中面临的理论难点和现实焦点。这其中,作为科研成果展示平台的学术期刊,负有引导学风文风建设、引领学术创新发展的重要职责。为此,全国社科规划办和光明日报理论部于近日召集7家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经济学期刊,联合召开了“学术期刊引导学风文风建设座谈会”,对经济学研究领域存在的脱离社会现实、滥用数量模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本版今天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3位专家发言择要刊登,供读者交流学习。
中国经济学家的责任是将中国的经济学研究推向本土化、现实化、学术化和国际化。
当前中国经济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强调学术化而过分地数学化,并进而影响经济学研究的本土化和现实化。具体表现在:其一,依赖西方现有的经济学理论,不加甄别地用数学模型等学术化工具来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其二,对于具有创新性思想、且对中国当前现实问题进行深度分析的文章,如果没有数学模型或回归分析等学术化工具,则一概不予重视,并拒绝发表。
我们认为,数学工具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其本身并没有问题,且新的经济学理论如能被数学模型解释和检验则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被学界所认同。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现象无法用现有的经济学理论来进行解释。由于目前西方主流经济学界普遍接受并用于课堂教学的经济学理论通常来自于对西方成熟市场经济的研究,因此,当我们利用这些产生于截然不同经济环境下的经济学理论来考察中国经济现实时,很有可能会水土不服。然而,此种水土不服完全可能在高深的数学模型下“隐身”,从而在对数理逻辑研究方法之膜拜中,精华和糟粕统统被接受下来。此外,中国的许多战略性发展问题甚至没有现存的理论可以借鉴,也不可能用数学模型来进行解释和分析。然而,由于这些问题和现象又是如此重要和紧迫,因此,用数学模型作为发表文章的前提条件,很容易让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脱离中国现实,无法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