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创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积累、铺垫,甚至是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
古往今来,大凡仁人志士,多有忧国思强之心。从一定意义上讲,有忧思才有创新。当古德里安开始组建德国的装甲兵团时,他首先关注的是利德尔·哈特、戴高乐在哪里,当他发现这些给他思想启迪的人并没有得到重用时,他感到胜利便离他不远了。他发现,英法两支军队弥漫着一股被马克斯·韦伯所称的“软乎乎的幸福主义”。
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斯图尔特说:“科学进步很少是在令人注目的发现基础上取得的,而通常是在渐进的变化中取得的。”理论创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积累、铺垫,甚至是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机械化战争的理论构想,在普法战争、一战中就已萌芽,但是大规模机械化进攻并没有出现,如果没有古德里安、隆美尔、曼斯坦因等人对装甲车的创造性理解和运用,机械化战争理论不可能那么快走向成熟。同样,如果没有约翰·沃登等人对博伊德思想的创造性继承,当代美军的战争形态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创新发展军事理论,除了需要智慧,还需要勇气、自信和坚持。新理论的提出,往往最初只是一个模糊的设想,需要一个不断认知、论证、丰富、发展的过程,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反复验证和磨合。军事理论创新意味着对很多传统、现实的否定和对利益格局的调整。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军事理论工作者必须有这种深沉的爱,仰望头顶的星空,脚踩坚实的大地,秉持心中的理想,心怀忧患,这样才有希望产生真正的成果,让思想的闪电闪耀在雷鸣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