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张意轩 周飞亚
2013年01月08日08: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秘诀
专注
商业化不牺牲用户体验
塑造全球通用文化符号
在互联网世界里,成功的产品不少,昙花一现的更多。浮躁、功利让许多网络新贵半路折戟。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直言,对商业化过于关注、过于急功近利是中国互联网领域的一个弊病。
拿捏与商业的距离,确实并非易事。曾几何时,微信经常推送腾讯产品的广告条,影响用户体验。在内部会议上,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要求控制这类推广。“目前在微信中基本看不到这类推广了。”张小龙还反复强调,“即使我们要走商业化尝试,也会在保证用户体验为第一的基础上来做。”
商业化的界限已经明晰,那么国际化的思路又该如何制定?
张小龙坦言,“推出第一个版本时并没有想那么远”,不过,“当做到几个月后,当产品开始成形并受到用户喜欢后,就已经在考虑海外计划了。”
2011年4月,微信以英文名WeChat正式进入国际市场,同年10月开始支持繁体中文语言界面,增加港、澳、台、美、日五个地区的用户绑定手机号,加入英文语言界面,12月实现支持全球100个国家的短信注册,语言版本不断增加……微信的产品迭代,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国际化轨迹。
不过,在微信团队看来,这只是一个起步。“微信的海外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中东,欧美市场的份额有限,用户也主要是华人。怎样进入欧美市场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微信产品总监曾鸣坦言。
“我们一直在分析,为何美国市场最难进?除产品本身外,与不同国家文化习惯的差异、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等也紧密相关。”张小龙说,“发展中国家要向发达地区输出产品,除了要跨越技术和质量门槛之外,还要打破西方用户对于本土产品固有的推崇和自信,这种心态也成了微信开拓欧美市场的主要障碍。”
不过,相关专家也表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已有了相当的技术、资金、市场等的积累,企业的眼光也应更高远。
据微信项目总监刘乐君介绍,微信将在美国、东南亚等地建设数据中心,以加快响应速度,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再高超的技术、再成熟的团队,在面对全球市场的差异需求、文化壁垒时,又该如何应对?“做全球通用的文化符号”,这是微信团队遵循的玉律,也是微信只有一个版本的原因。
“除了语言的不同,和一些实在绕不过去的、非常细微的本地化改造,其他的几乎都是一模一样。”张小龙表示,“其实这一点西方著名企业早就做到了。我们希望做一款产品,超出了创作地的文化因素,成为全球通用的一种文化符号。”
上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