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封丽霞:官员为什么习惯于念稿子
封丽霞
2013年01月07日13:42   来源:学习时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在出席会议时,领导们为了避免讲错话、说“不着调”的外行话,聪明之策就是讲大话、讲套话、讲空话。空话、套话尽管不管用,但也错不了、不会捅大娄子。无怪乎,社会上这样评价领导们的讲话:“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而且,开会时说实话、说真话还容易得罪人、碰钉子。由此看来,拿着稿子念也是出于无奈、明哲保身的“自我保护之举”。久而久之,拿着稿子念,也就成了一种习惯。时日长久,习惯成自然。
  另一个不能回避的重要原因就是,在“接待就是硬道理”、“接待就是生产力”的官场生态熏染之下,地方领导们的时间和精力有很多耗费在酒桌上、在饭局里。试想一下,领导们疲于应付各种“文山会海”,还要忙于出外招商引资、迎接上级检查。各种批文、接待和应酬已让他们目不暇接、难以抽身。要静下心来、定下神来读书充电、静心养性,琢磨讲话稿怎么写,简直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时间长了,他们距离书本也就越来越远,对于分管领域的业务知识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把握。在“唯GDP至上”的执政思路之下,和招商引资、争取上级支持相比,开会发言自然就被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很多情况下,地方开会的意义和目的被定位为传达和落实中央和上级会议精神,以便安排下一步具体工作。因此,地方开会讲话稿的很多内容直接从中央文件中照抄不误,地方领导又怕领会中央意图有误,就一字不差地照着念。
  现实中,很多实质性的关键问题、节点问题,实际上“端不到桌面上”,亦提不上“议事日程”,更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的会议上讨论和解决。人们司空见惯的是,“开大会解决小问题,开小会解决大问题,不开会解决关键问题”。因此,开会讲话,对于很多领导而言就是搞搞形式、走走过场而已。至于文法风格、措辞得当与否,他们也就不深究了。
  领导们讲话惯常于拿着稿子念,也是受到中国传统古训的影响。常言道,“言多必失”、“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论语》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都是告诫人们应该说话谨慎,否则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还会招来麻烦。自古以来,人们理所当然地把这个当做儒家的一种留有余地、老成世故的行事准则。
  依愚之见,这其实是对孔子这句话的简单化、庸俗化理解。孔子还说:“言以忠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慎辞哉。”意思是说,言论是用来表达志节的,文法修辞是用来表达言论的。假如不发言论,谁又能知道他的志节呢?假如言论没有文辞的修饰辅助,又怎么可能久远流传呢?可见,孔子绝不是说凡事缄口不言。否则,怎能“知其志”呢?孔子认识到,大话好说,成事不易。所以才要“慎于言”。因此,孔子强调的不是“不言”,而是“慎而不哗”、出言谨慎、要讲文法修辞,要恰到好处,不要把话说得太满。
  语言是人们心灵的一面镜子,也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说话和演讲,是领导与下属、民众传递和交换信息、情感、态度,双方协商、沟通并取得互信的重要过程,也是领导展示其人格魅力、积攒威望和声誉、拉近自己与民众距离的不可或缺的方式。从古至今,良好的演讲才能和沟通能力,都是社会管理者必不可缺的一项能力和素质。翻开中外历史名人卷,从古希腊的梭伦、狄摩西尼、苏格拉底,古罗马的西塞罗,到近现代的丘吉尔、戴高乐、罗斯福,还有我国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大政治家几乎都是同时代最杰出的演说家。伟大的政治家几乎都是天才的演说家。

(责编:万鹏、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