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付 文
2013年01月07日08:0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专家——
挂钩须依法慎行
就“研究推动挂钩工作”的问题,记者向多地交管部门求证,相关部门均表示“未听说此事”。
据人民网调查数据显示,有50.6%的网友表示支持“挂钩”,认为此举能增大违规风险,倒逼驾驶员和行人遵守交通规则;但也有35.8%的网友表示反对。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尹建国认为,舆情民意之所以会相对更支持“挂钩”,主要还是缘于对现有交通事故多发现象的担忧。对客运驾驶人等职业司机进行“挂钩”、限制职业准入可以理解,但全面实行“挂钩”则可能引发法律风险与社会纠纷。
湖北立丰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儒坤表示,解决“中国式过马路”等情节较轻的交通违章行为,要通过教育等方式来实现,靠挂钩令行禁止并不现实。
但也有专家认为,把违法记录与个人信用挂钩,是交通管理上的一个创新,有利于打破治理交通违法“小节”的僵局,但须依法慎行。一直以来,对行人闯红灯等“小问题”,《道路交通安全法》虽有处罚规定,但在现实中很难执行,象征性的罚款不痛不痒,往往以劝说、教育代替处罚。另一方面,无人或少人因违规受罚,助长了从众心理和破窗效应,结果造成了“守规者难行、违规者易过”的悖谬现象。
市民——
处罚要公平公正
普通市民怎么看待交通违法挂钩个人信用行为呢?武汉大学的王老师表示,治理交通违法行为可以挂钩,但是公安交管部门首先要公正执法,确保公平。有些地方对公务车、特权车的交通违章视而不见。如果享受特权的人能逃脱处罚,那么就会导致挂钩专门针对普通公民,失去了公平性。
“交管部门要科学设置交通标识,让违法人心服口服。”出租车司机王师傅表示,一些地方交通标识设置不科学、不明显,违章之后不能只追究当事人,交管部门也应担责。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小张说,罚款和扣分只能解决一时,管不到长远,挂钩强化了个人信用的价值,值得提倡,但应确保公民个人信息不会被滥用。
上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