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服务没有止境,民生工程未有穷期。在已经翻开崭新一页的2013年,民生工程依旧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头戏——
人民至上 民生最重
□ 钟兴旺
“你幸福吗?”一度成为中国2012年高热度的流行语。
百姓至上,民生最重。这一年,党和政府继续把民生放在重要的位置。从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时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不体现出党和政府对民生的高度重视。
这一年,惠民举措频频推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我省筹资约500亿元,集中办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70件实事,力推全省民生工程建设再上新台阶。
老人养老心更安。我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面铺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断推进。截至9月底,全国城乡居民两项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达4.49亿,加上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全国参保总人数超过7亿人。人社部正在酝酿《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有望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三险”衔接转换,致力于消除老年人养老之忧。
住有所居有保障。国家出台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完善财政投入、土地供应等相关政策和分配等办法。至10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新开工722万套,基本建成505万套,将进一步缓解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难”问题。不少地方降低保障房准入门槛,使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者圆了住房梦。我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增廉租房,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投巨资改造各类棚户区,不断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危房。
学有所教再“升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均衡教育方面,省级财政经费安排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等地区倾斜;“异地高考”地方规定纷纷出台,不断推进教育公平。我省提高城乡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投巨资支持农村学前教育,改善乡村教师居住条件和发放边远地区教师特殊津贴等。
病有所医补“短板”。“大病医保”是全民医保体系中的一块“短板”。8月,国家出台《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标志着由政府主导、商业保险机构承办的大病医保制度将全面铺开。我省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医疗保险统筹11个设区市全覆盖;扎实推进社会保障卡发放工作,实现省内异地就医费用即时结算;在全省所有行政村卫生室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加大重特大疾病补助力度,全面推行儿童白血病、尿毒症等8类大病保障,将肺癌等12类大病纳入保障和救助试点。
劳有所得基更牢。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力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央政府要求各地把就业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中,让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良性互动。我省多措并举,不断扩大就业面,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帮助残疾人就业,确保有就业能力的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为民服务没有止境,民生工程未有穷期。在已经翻开崭新一页的2013年,民生工程依旧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头戏。
“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是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的民生工作总思路。
我们坚信,只要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守住保障和逐步提高低收入困难群体生活水平这条“底线”,突出改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以及教育、住房、医疗等“重点”,不断完善保障民生的各项“制度”,更加积极地引导好推进民生工程的各方“舆论”,群策群力、戮力同心,努力拼搏、不辱使命,群众的诉求就会得到更及时的回应,群众的问题就会得到更妥善的解决,群众的生活就会更加幸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