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景天魁:缓解社会紧张度的“维稳”新路
景天魁
2012年12月27日14:37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公众推举的第八难题:

维稳越维越不稳,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保持社会稳定

总得票率:73.56%

紧迫程度 3.55 复杂程度3.30 尖锐程度 3.28 关注程度 3.30

(最高值为5,最低值为1)

入选理由:当前,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历史时期,和谐稳定也成为了一项社会根本事业。中国各级政府开始强调社会管理,并投入大量的资源,但是维稳过程中出现过分依赖暴力机器,来维持社会的“刚性”稳定的现象。这种“维稳”的手段缺少创新,不仅成本极高,而且显现出越维越不稳的趋势。有专家指出,对社会有效管理的基础是基本的社会公平,没有基本的社会公平,“维稳”是一项不可能的事业。

十八大报告: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维稳越维越不稳,原因何在?如何走出这个怪圈?我国现在处于矛盾凸显期,社会紧张度偏高,如果“刚性”维稳,势必事倍功半,弄得不好,甚至如同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之“火’上再浇油,激化矛盾,就会出现越维越不稳的怪现象。当务之急,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找到缓解社会紧张度的途径。这种途径有多种,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实现政府转型,是走出“越维越不稳”的怪圈,使维稳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的一种正确选择。

在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中实现管理理念创新

按照传统思维,很容易把社会管理搞成“管控社会”,加强社会管理就是加强管控。要管控,就要对人群施以“区隔”,如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区隔、城里人与乡下人的区隔、富人与穷人的区隔等。这种强化“管控性”和“区隔性”的所谓“加强社会管理”,根本无法做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不可能舒缓社会紧张度,为实现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它强调的是服务性和公平性。一是坚持服务优先,先服务后管理,在服务中管理,而社会服务是拉近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拉近不同人群之间的距离,增加亲近感,增强团结度的重要纽带;二是基本公共服务要均等化,均等化就是取消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群之间的制度区隔和人为区隔,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公平感、认同感,降低社会紧张度。这样,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即使不能根本化解,也可以降温,甚至釜底抽薪。很显然,通过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就可以在社会建设的基础上加强社会管理,这样的社会管理是以社会功能的增强、社会自主能力、自律能力的增强为前提的,因为它是可能事半功倍的。

社会建设的加强和社会功能的增强,也为推动政府转型提供了必要条件,使得政府有可能并且愿意积极地去培育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主体,实现社会管理在主体结构方面的创新。

大力培育多元公共服务提供主体

社会组织有着与公众联系紧密、对公共需求反映灵敏的优势,是基层政府转让公共服务直接提供职能的主要承接者。当前,鼓励非营利组织和公益性社会企业自主发展是当务之急。

社会工作也是一个专业、社区服务也需要大批专业人才,正像医院需要医师、企业需要工程师一样。最近几年,各地加强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北京市提出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到8万人,大专以上学历比重超过80%,获得社工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才不少于4万人,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专业化、职业化人才队伍,建成一套体系完善、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体制机制。

目前,凤毛麟角的社工专业人员,却得不到应有的工作岗位,更没有体面的待遇,到基层社区工作的专业社工,被看作无行政级别的等下之人,待遇极低,无法留人。

在大力促进公共服务专业化、规范化的同时,还要大力提倡和支持志愿服务,形成庞大的志愿服务队伍,培育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提供主体。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十八大报告解读专题
· 《人民论坛》
· 景天魁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