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五位一体”的中国画卷——全国政协委员眼中的2012

2012年12月26日08:2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文化呈现蓬勃生机

全国政协委员   赵丽宏

中国人对文化的看重,在过去的一年中让世界的眼睛为之一亮

过去的一年,是中国文化事业呈现蓬勃生机的一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中国人将梦想和现实融为一体的具体目标。一年来,中国的大地上无数新的文化设施在崛起,无数文化盛事在衍生,剧院里出演着各种形式的新剧目,书店里陈列着数不清的新版书籍,电视屏幕上,天天有关于文化建设的报道、演讲和论坛。文化下乡,文化下厂,文化进社区,文化进家庭,文化正在成为中国老百姓关心的话题。

中国人对文化的看重,在过去的一年中让世界的眼睛为之一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决不仅仅是经济的崛起,也应该是文化的复兴。没有文化的复兴,经济再发达,也难以站到世界民族之林的制高点上。

文化的概念很大,还是由小见大,说说文学。去年一年中,让国人高兴的文化事件,是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对西方文学的翻译、出版和推介,几乎可以说不遗余力。但西方世界却对中国的文学视若无见,或者说是不屑一顾。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基本不翻译介绍中国的现当代文学。而中国在热情地推广外国文学的同时,却无力将自己的文学向世界推广。即便有一些翻译成外文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国外也没有多少人注意。比起中国对西方文学艺术的介绍、接纳和推广的热度、广度和力度,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和推广,犹如溪流之于江河,池塘之于海洋。

莫言获奖后,中国人对当代文学的兴趣热度大增。西方世界也第一次对中国的当代文学有如此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其实,莫言还是那个莫言,中国当代文学还是那个中国当代文学,却因为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全世界对中国的当代文学有了更大的兴趣,或者说是刮目相看。这其实也证明了一个规律,要想让世界重视中国的文化,非常关键的,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曾以诗一般凝练优美而刚健有力的语言,道出了天地的奥秘和中国人的理想和情操,譬如《周易》中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现代中国有一句时髦的话,叫做有作为才能有地位。我觉得中国的文化也是如此,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文化工作者,应该自强不息,创造出属于中国的独特的美妙作品,让世界欣赏甚至惊叹。我们应该自信,中国人有这样的才华和能力。

社会建设格局更加成型

全国政协常委   蔡达峰 

社会协同渠道拓宽,社会组织不断增加,群众自治的形式和能力日趋成熟

近十年来,社会建设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党和政府大力倡导和推动,公众和社会组织积极性得到激发,呈现可喜的发展势头。回望2012年,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我国民生改善的力度持续加大,就业机会扩大,生活条件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加注重整体规划,保障制度改革努力深化,保障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建设的格局更加成型,各地政府根据自身实际,制订专门的文件,设立了领导机构,建立了工作推进体系,服务和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出现了不少创新性的举措。社会协同渠道拓宽,社会组织不断增加,群众自治的形式和能力日趋成熟。

社会建设是庞大而复杂的任务系统,它与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互为因果。当下的中国社会,正处在深刻变化中,人口大规模流动和快速老龄化、城乡和居民生活质量的较大差距、公共服务和管理领域的普遍问题、人群利益的逐步分化和多样化、社会矛盾和事件的频繁发生,这些都影响着公民生活感受的稳定性,对公共权力和资源的合理安排提出严峻挑战,应急的或局部的政策措施已显然不能适应持续发展的需要,顶层的战略研究和全局规划显得尤为迫切。瞻望新的一年,我们期待着在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指引下,社会建设将得到更加扎实有序的推进。

首先,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民生投入更加充足和合理。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必须依法建立科学而严谨的制度,规范民生开支的类目、标准和对象,统筹协调各种生活基本要求,梳理现有的各种政策和举措,使民生保障有清晰的依据、便捷的程序、有序的改善,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可靠的基础。

其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更加深入,公民主体作用更加充分。必须提高社会的组织化程度,社会组织体制要加快成型,保障社会组织享有公正平等的地位,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使各种利益共同体实行自我管理,并协调相互关系。

再者,社会文化更加先进,公民意识和社会风气更加良好。要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必须大力倡导法治精神,用法律来评判利益诉求的正当性。必须着力构建道德系统,推进公民教育,使负责和诚信成为自觉,使社会更理性和文明。

社会建设的特征性任务是处理群体利益关系。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人民民主,以法治和道德为保障,让社会在运行中不断自我改善、和谐进步。

生态文明走向具象化

全国政协委员   牛文元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出进展,我国已有15个省(区、市)开展了生态省(区、市)建设    

谈生态文明,说美丽中国,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和谐”。从进化史来看,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文明形态,每一种文明形态都为人类进步添加了丰富的营养,同时也有相对不足的遗憾。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用“三安、两信、五大空间”来概括。所谓“三安”,即食品与药品安全、环境与生态安全、人身与出行安全;所谓“两信”即全面提升社会诚信、大力推进政府公信;所谓“五大空间”即集约高效的经济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舒心安宁的生活空间、公平正义的社会空间和乐观从容的心理空间,最终达到全体国民的体面劳动、起居安适与尊严生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起点和抓手,就是要具备足够的发展空间,充足的物质基础,坚实的社会支撑,美好的生活环境,健康的心理诉求,以此去引导、激发和深化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的正能量。

2012年,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突出的进展。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我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11%,氨氮下降1.98%,二氧化硫下降2.72%,氮氧化物下降0.24%。2012年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目前,我国已有15个省(区、市)开展了生态省建设,13个省颁布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10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建设。

十八大报告指出: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农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其实就是生态文明的具象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百姓的需求来看,迫切需要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安全的食品、舒适的人居环境等公共生态产品和有效生态服务,同时也迫切需要解决很多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引起的环境安全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只有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中得到落实。

上一页
(责编:万鹏、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