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年终形势述评:经济放缓,就业缘何创新高
人民网记者 白天亮
2012年12月15日14:1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促就业的增长最珍贵,转方式是努力方向

经济放慢脚步,就业依旧稳定,这会给人以什么启示?

“过去常说经济要‘保8’,认为GDP增速保持在8%以上,是创造必要岗位、满足新增就业需求的基本条件。今年的状况,有助于大家更好地把握经济增长与就业间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说。

有时经济增长很快,但对就业带动不明显,甚至会出现“无新增就业的经济增长”。其中关键是就业弹性。就业弹性指经济增长每变化1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就业弹性可以调节,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等因素,与政策导向密切相关。

今年就业的不俗表现就有结构因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表示,前几年我国重化工业项目上了不少,一个项目上百亿元的投资,对GDP拉动明显,但对就业影响甚微。“现在这类投资大幅减少,对GDP有影响,对就业无关紧要。”

让人乐见的是,在前三季度7.7%的GDP增速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3.8%,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2个百分点,而这正是吸纳就业多的领域。

“有利于就业的经济增长最珍贵。”不少专家指出,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就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都会面临严峻挑战,必须保证经济适度增长。同时要看到,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趋突出,部分高校毕业生发愁“就业难”,一些企业则感叹“招工难”。化解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更重要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实施创新驱动,让制造业从“微笑曲线”的中间即加工环节向两头即研发、营销环节拓展,释放更多岗位需求;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更好地对接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的劳动者。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新目标。如果经济转型能顺利推进,使劳动力从目前相对集中的劳动密集型二产向劳动密集型三产、技术密集型二产、资本密集型二产转移,将有助于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

让我们期待就业数量质量的双提升!

(责编:万鹏、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