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去个体化:群体中的个体失去自我感
戴维 迈尔斯
2012年12月11日13:55   来源:学习时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唤醒和分心活动
  群体表现出攻击性之前常常会发生一些较小的引发人们唤醒状态或者分散其注意力的事件。集体喊叫、高歌、鼓掌、跳舞既可以令人们热情似火又能减少其自我意识。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教授迪纳通过实验表明,像扔石头、小组合唱这样的活动可能会成为其他更放肆行为的前奏。当人们看到别人和自己做出同样的行为时,会对自己做出冲动性的举动产生一种自我强化的愉悦感。当看到别人和自己做的一样时,我们会认为他们也和我们想的一样,因而这又会强化我们自己的感受。而且,冲动性的集体行为能够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弱化自我意识
  能弱化自我意识的群体体验通常能分离个体的行为和态度。实验表明:无自我意识、去个体化的人更难自控,更难自律,更可能毫不顾及自己的价值观就做出行动,对情境的反应性也更强烈。
  自我觉察是去个体化的对立面。自我觉察的人,以站在镜子或者摄像机面前的人为例,会表现得更加自控,这时他们的行为也能够清晰地反映他们的态度。比如,如果人们在镜子面前品尝各种奶油干酪,就会挑那些低脂肪的品种来吃。这样看来,也许节食者们应该在厨房里安一面镜子。
  自我觉察的人也不太可能做出欺骗行为。那些一直坚信自己是独立而与众不同之人也不太可能做出欺骗行为。自我意识的个体,或仅是受他人驱使而产生暂时性自我意识的个体,他们在情境中会表现出更大程度的言行一致性。这些个体也会越来越理智,因此,也就不太可能受有悖于自己价值观的情境所影响。
  喝酒之类的情境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感觉,从而增强个体的去个性化。而能够增强自我觉察的情境,比如:镜子和摄像机,明亮的光线,醒目的姓名标签,凝神静思,个性化的着装和房屋等情境都可以降低个体的去个性化。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去参加聚会时,父母可能会这样说:“玩得开心,还有要记住你自己的身份。”这是父母在孩子临行前给出的最佳忠告。也就是说,和大家伙一起享受欢乐的同时要保持自我觉察,保持自己的身份而不被去个性化。
         小结
  高水平的社会唤醒和责任扩散的结合有可能使人们放弃自己的道德约束或者丧失自己的个性。当个体处在一个大的群体之中或者身穿有隐蔽作用的服装时,会被唤醒,或者分心,进而体验到一种匿名性,在这样的情境中,尤其可能发生去个体化现象。其结果就是自我觉察和自我约束减弱,而对积极或消极的直接情境因素的反应性增强。
  摘自戴维 迈尔斯《看不见的影响力》(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9月版)

(责编:万鹏、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