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中国企业到了非转型不可的时刻
——陆雄文教授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演讲
2012年12月07日11:02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创新:我们的不足在哪里?

过去十多年,我们的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这其中也有创新,但主要不是技术创新,而是商业模式创新。相比之下,我们对于核心技术的掌握,或者对于研发的投入,还远远不足以与国外成熟体系下的同行竞争。

那么,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应该由谁来做?这个问题要搞清楚。

处于市场环境中的大企业是不需要政府推动、鼓励的,因为它们会自觉考虑产业的走势。作为行业的领先者,这些企业要是不改革、不转型,就会被别人超越。但我们现在碰到的问题恰恰是,很多处于垄断地位的央企并不会主动去转型。这样一来,事实上还会进一步影响到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通常是跟着大企业走的:做配套、去市场填缝,有一顿吃一顿,有一笔生意做一笔生意,没有很长远的眼光来考虑转型升级。

怎样才能帮助这类企业提升能级?这要靠政府优化市场环境,减轻税收负担,让他们不只为了今天而活,也要为三天、五天以后活。而现在的情况是,企业税费的负担较重。即使经济不好,税收还在增长,说明政府没有真正下决心从微观层面、从最基层的层面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给企业多一点空间、少一点负担。

企业要转型升级,要么进行技术上、商业模式上的创新,要么开拓新渠道、研发新产品、树立新品牌,但做这些事情的风险都很大。要想让企业踏实地去做,政府就一定要来培育自由的市场空间,发展宽松的创业环境,并给予必要的、有力的财政和产业政策支持。正因为创新是有大风险的,所以求生存的中小企业很难有足够资源去创新,而稳定的国企又缺乏创新需求,所以主要的创新都留给了外资企业。外资企业的核心技术创新都在国外,它在中国只是应用性开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过去十余年的经济发展,主要不是以技术创新来驱动的原因。

比如,目前全球市场上94%的DVD是中国制造的,我们每台机器能赚取加工费5美元;中国玩具业占全世界市场份额的70%,是最大的玩具生产国和出口国;鞋类也是如此,占全球市场的65%。但有意思的是,在这些行业里赚大钱的都是外资企业。现在,国内出口大概有50%以上是由外资企业直接出口的,能赚钱的部分都被它们占去了。另外,所谓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由外资企业生产的占到90%。电视机、DVD、微波炉等在国外已经是成熟的消费产品,对于中国而言还是“高科技”出口。所以我们的“高科技企业”出口数量看似在增长,实际上它们做的也就是一般的电子产品,有些已成为新时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有很多人用iPhone,这其中有多少是我们能拿到的钱?可见,真正属于创新的东西跟我们没有太大关系,我们只是做代工。除此之外,我们还面临另外一个问题:但凡有点核心技术研发、有点设计要素的产品出现,马上就有人跟进。以“山寨”产品为代表,中国人模仿创新的能力是很强的,但是核心的技术创新能力、升级能力却很弱,这使得我们享受不到较高的毛利。

所以,今天全球面临的挑战,中国同样面临,而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当国际市场突然萎缩后,我们却没有把产能转移到中国内部市场来。如果中国也生产出很有品质、很有设计感的衣服,国内的消费者当然也愿意买。但大家必须清楚的是,现在要建立品牌,不是做做广告、宣传就可以的。消费者认同一个品牌无非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价值,二是体验。名牌不代表品牌。消费者最看重的还是价值,而价值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过去十多年,我们的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这其中也有创新,但主要不是技术创新,而是商业模式创新。大家仔细想想,今天发展得比较好的中国企业,当初要么是捕捉到了别人没看到的商机,要么是搞定了某种别人抓不住的关系,要么是提供了某种有附加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这些都是商业模式创新。相比之下,我们对于核心技术的掌握,或者对于研发的投入,还远远不足以与国外成熟体系下的同行竞争。我们的资金有限,管理水平也远远不够。如果你去外国公司工作过的话,就能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实际上,我们是有创新意识的,只是在技术能力和运营能力上有所欠缺。只要一搞外包,产品质量就失去控制。比如,经常有同学问我:中国的快餐为什么比不过洋快餐?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式快餐不能标准化,这完全是胡说。中国的餐饮博大精深,挑出十几种菜肴来进行标准化是很容易的。那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说到底就是两个字:管理。我们的连锁管理不行,跨界管理不行,适应当地市场需求的能力不行。餐饮是最好做、也最不好做的行业。说它好做,因为它不需要很高的知识含量;说它不好做,因为人人都可以挑剔,都有评说权。需求是太主观的东西,差异太大,而餐饮业一旦没有自己的技术来支撑,就很难提供超越顾客期望的价值。

从商业逻辑来看,私营经济要能支撑中国经济,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创新、信用扩张和企业家精神。在过去的十几年间,苏浙沪的经济发展超过了珠三角,尤其是外资经济和民营经济成长迅猛。资本、商品、技术、人才由此实现了大规模流动,长三角就实现了融合。以前长三角为什么会被分隔开?因为国有经济主导,再加上基础设施隔断,道路、交通、通讯相互阻断,这就形成了“行政壁垒”。如今,我们建国60多年了,改革开放也30多年了,但省与省之间的贸易仍然并不充分自由,“无形的手”太多,使得企业的活力受到了限制。要突破这一点,得靠企业内生的创业精神,一种企业扩张的需求,同时也要寄希望于未来真正的技术创新。

(责编:张湘忆(实习)、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