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近日,有幸获赠姜春云同志主编的《拯救地球生物圈——论人类文明转型》一书。该书立意高远、视角新颖、内涵丰富,科学性、系统生、实践性强,研读后深受震撼和启发。生态文明既是一种路径,更是一种发展理念,它是科学发展这一党必须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的必然结果。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指引,再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超越了单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生态健康,保护环境的狭义范畴,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现代化发展高度,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后代、对世界负责的精神。作为千万人口大市临沂,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深入实施全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加快建设生态临沂、幸福临沂,是打造全国革命老区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必然要求。
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在休养生息中维护生态系统
马克思指出:“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人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同时又是自然环境的改造者。在世界性的工业革命造就的工业文明,带来急剧增强的生产力和对大自然的掠夺性利用,造成森林锐减、土壤退化、水质恶化、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物种减少等生态问题。传统的工业生产排放大量废气、废液和废渣,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当今的环境危机。对此,书中以饱蘸深情的笔调写道:“平心而论,地球生物圈孕育、抚养了人类,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慷慨无私地奉献了千百万年,竟然在人类的无情掠夺、
摧残下落了个伤痕累累的下场,实在太不公道、不正义,也不应该了!”
“生态恶化的沉重代价,促使人们幡然醒悟——必须作出新的历史性选择。”这就要求人们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尽快摆脱“征服自然”的错误倾向。
就如何保护生态系统,书中指出:“休养生息是修复地球生物圈的捷径”。立足当地实际,适应禀赋特点,保护生态系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临沂市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区东南部和鲁东丘陵南部,境内有大小山峰7000多座、河流1800余条、水库近1000座,生态资源相对丰富。但是,作为正处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的千万人口大市,生态系统面临的压力不容忽视。多年来,临沂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着力做好“护绿、保水、造林”三篇文章。一是“保护绿肺”强基础。设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水源地保护区等受保护区域50多处,其面积占全市面积的15%。其中,蒙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 112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0%,1200多种植物、100余种动物得到有效保护,成为“物种之库”、“沂蒙绿肺”。二是“治理水脉”促优化。“江河是生物圈的血脉循环系统”,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有重要的水文与生态功能。临沂市立足水系广布的实际,大力实施“上游生态修复、中游河道整治、下游湿地防护”一体化工程,北部山区有“山顶松柏戴帽、山坡果林缠腰、山下良田成片、河沟鱼鸭欢跳”的100多个小流域,中部丘陵地区有“水清、流畅、岸固、滩绿、景美”的生态河道,南部平原区域有“一河清水、两岸秀色、三季花香、四季常青”的16处湿地,全市除险加固后的千座水库,像颗颗珍珠镶嵌在临沂大地。临沂市代表山东省接受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考核获第一名。三是“绿染沂蒙”构屏障。建设50万亩环城林带,使森林“围城、绕城、绿城、美城”;实施“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屋顶植绿、垂直挂绿、拆硬铺绿”,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实行生态造林补助,大搞荒山绿化、道路绿化、村庄绿化,每年造林40万亩以上,全市建成“绿色通道”4364公里,发展有林地6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1.5%。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结构优化中培植生态经济
经验证明,当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土地、资源、能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迅速上升,投入边际效益递减。那种过于倚重资源消耗、投资驱动的外延式发展路子势必难以为继。解决社会需求变化、产业适应性转型升级这一发展难题的根本之策,就是全方位地调整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化、高附加值型产业转变,向三产业服务业倾斜,推动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社会发展由追求速度转向追求质量效益。
近年来,临沂市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把经济发展的重心转到质量效益上来。第一,“放大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农田是生物圈的‘潜能转化系统’”,“改善和恢复农田生态功能,意义重大”。千万亩农田是临沂最大的人工生态功能区。临沂市充分发挥青山绿水优势,坚持走“农业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路子,以沂沭河高效生态特色农业长廊、环蒙山林果和中药材、临郯苍优质高产田“一廊一环一板块”为主,发展 500万亩优质农产品基地,推行了“畜—沼—果(菜)”等循环农业模式,认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1000多个,“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品牌形象更加鲜明。第二,“五高一低”做强新型工业。作为后发崛起的地区,必须认清工业的环境影响,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此,临沂市坚持生态优先和“以亩产论英雄”,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投资强度高、地方财税贡献高、污染能耗低“五高一低”项目,坚决不要带血、带污、失衡的 GDP;为避免产业布局散乱,制定市县乡“三级产业定位”体系,出台“飞地经济”政策,引导工业向园区等优势区域集中,以集聚促集约发展。全市重点发展机械、食品、冶金、化工、木业、医药六大“千亿级”主导产业;以建设新型产业集聚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和“转调赶超”先导区为目标,在每个县区集中发展3个左右支柱产业;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每个乡镇重点培植一两个特色产业。第三,“物流天下”带动现代服务业。研究表明,服务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仅为第二产业的1/5。用现代物流理念和业态提升改造传统商贸物流业,着力建设物流天下的商贸强市,是临沂市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源资源消耗的重要举措。正在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临沂商城现有专业批发市场104个,2011年实现商品交易额1500亿元,增强了经济发展活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全国最大的冷链物流企业荣庆物流、山东省最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立晨物流等一批龙头企业,支撑起“中国物流之都”。第四,“亲情沂蒙”引领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是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最佳结合点。把“红、绿、古、商、泉”资源整合起来,实施商贸、文化、旅游一体化开发。打造了温泉度假、滨河长廊、乡村农家等生态旅游景区,每年3000多万人次徜徉于沂蒙山水,“好客山东、亲情沂蒙”深入人心。
切实转变行为方式在生态伦理建设中弘扬生态文化
“近现代以来自然生态系统的日趋恶化,与人类伦理道德缺失是分不开的”。这是书中对生态环境恶化根源的深刻剖析。道德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准则。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承担起保护自然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因此,必须把道德从调整人和人之间及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扩展到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重视道德在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方面的功能。书中关于生态伦理道德的阐述,是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是人类道德建设的新境界。从根本上遏制和破解日益严重的生态退化、环境危机,必须通过创新载体,加强生态伦理建设,弘扬生态文化,唤起人们对自然的“道德良知”。
建设生态伦理道德,必须注重教化育人。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的《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和行为也是不可缺少的。”生态伦理道德文化所蕴含的利他主义精髓,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应当加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公职人员教育,注重媒体传播和非政府组织参与,使生态文明进课堂、进社区、进媒体,提高生态伦理道德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临沂市自觉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注重历史传承文化遗存的保护与挖掘,打响了“绿色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三大文化品牌,把生态文明列入中小学教育和党员干部培训的必选课程,在全市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常态化宣传,使生态文化日渐深入人心。
建设生态伦理道德,必须丰富活动载体。作为提高人们生态伦理道德水平的主要渠道,开展富有特色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既是改变人们内心“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营造生态文明良好氛围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居民伦理道德水准、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今年以来,临沂市结合文明城市、乡镇、单位创建活动,将生态文明之风吹向更加广阔的领域。“讲文明树新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等活动,使得全市各条战线的干部群众以饱满热情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2011年,临沂以地级市第一名荣膺全国文明城市。
建设生态伦理道德,必须做到生态惠民。实现全民生态伦理道德水平提高、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关键要以惠及百姓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使人们深刻理解“不仅要把自然看作可利用的资源,更要把它看做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荣。近年来,临沂市在生态惠民上大做文章,积极开展了各种绿色创建活动,打造市级以上绿色社区、绿色学校、花园式小区、花园式单位、绿色家庭等 5200个,环境友好型企业、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等150多家,157个乡镇中有56个争创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全市65%的行政村实现了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五化”达标。人改善环境,环境也影响人。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环境改善中受到触动,文明素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良好生活习俗和文明行为方式逐渐成为时尚。临沂成功创建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三连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思想,蕴含着无限的生态文明理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只要不断汲取前人智慧,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真正从传统工业文明转向现代生态文明,做到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同步实施、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就一定能使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产更清洁、环境更宜居,创造出人人共享生态文明的美好未来!
(作者系山东省临沂市人民政府市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