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王荣华:生态文明解读
2012年12月03日14:33   来源:文汇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那么,我们又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呢?十八大报告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方面做出整体部署和安排。我仅就"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做出一些解释。

首先是绿色发展。2010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两院院士会议上指出:"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2012年,温家宝总理在斯德哥尔摩+40可持续发展伙伴论坛上进一步指出:"当前,绿色发展正在全球兴起,发展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创新绿色科技、生产绿色产品、开发绿色能源、倡导绿色消费,不仅有助于减缓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而且可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提供新的就业岗位。"绿色发展可分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环境风险防控以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四方面。这些工作千头万绪,但我认为,最核心的一条就是绿色会计制度的实施。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曾在绿色GDP的研究和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4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总局正式联合开展中国环境与经济核算绿色GDP研究工作,遗憾的是,至今绿色GDP也没有得到正式实施,其中很关键的一条是绿色会计准则没有制度化。绿色GDP的基础是绿色会计准则,无论能源价格、资源价格、环境要素定义、生态补偿规则、企业成本核算、环境税费、世贸绿色仲裁等都涉及绿色会计准则。十八大提出"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为此,也需要绿色会计制度作为依据。

其次是循环发展。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我国"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七大报告将"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措施。"十二五"规划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绿色发展重要内容。既然循环经济特征决定了其是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从线性到内部循环的转变,保证经济良性、持续发展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便是价格政策。价格政策最关键的在于定价,而定价又涉及税费政策。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指的也是这些。税费政策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而利益调整必然也是政治博弈的过程,因此,政治决心非常重要。

最后是低碳发展。国际气候博弈对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将持续深入地加大已是不争的事实,中美俄与欧盟关于航海航空的博弈,说明国际社会在温室气体减排上面合纵联盟的政治博弈已经非常复杂化,下个月在多哈举行的谈判也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与此相伴随的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要求也在与日俱增。中国何去何从?十八大再一次给出明确答复:"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在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中,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可再生能源体系的建设。目前国际社会热议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很核心的一条就是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的融合。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能否成功,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成功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也是取决于可再生能源。目前我国的可再生能源遇到瓶颈,除了外部市场的反倾销和内部市场整合的不利,更重要的在于核心技术的缺乏。历史可能最终证明,核心技术以及随之而来的制度变革才会最终决定低碳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生态经济学将发挥更大作用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线。十八大报告将"美丽中国、永续发展"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表明发展既要有速度,还要有质量;既要照顾当代的发展,还要照顾子孙后代的发展。有人恰当指出:这是山川之美、和谐之美、风尚之美、格局之美的有机统一。我认为,要实现这些伟大目标,不可能靠人为的短期政策努力,而必须靠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制度,譬如: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保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环境经济配套政策;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并将之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等等。显然,这些制度改革内容都需要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支撑,怎么改、操作办法是什么、绩效又可能怎么样,生态经济学研究都可以给出自己的贡献和智慧,由此,我认为,未来中国改革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要进一步提升,生态经济学将能够而且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为十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生态经济学会会长)

(责编:张湘忆(实习)、赵晶)

相关专题
·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