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一表述提出了“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概念,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时代的高度,是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次理论创新。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和演化逻辑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走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发展道路,深刻把握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决策部署。
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和演化逻辑的必然要求
文明的发展形态从来不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它既是现实化的历史运动,也是最广泛的社会共识。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工业社会在创造辉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使人类陷入了空前的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泥沼当中。人类要摆脱这场危机,呼唤一场文明形态的全面变革。这场变革就是生态文明的转型,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不可逆的必然选择。
从文明的演化逻辑来看,虽然根据人类文明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特质可以将文明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或阶段,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的过程,期间有转折却并无断裂。透过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生态文明从萌芽到发育、成长的过程。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实际上是人类文明发展积淀的一种必然结果。尽管在以往的文明阶段,生态文明并未获得显性的内涵或形式,但是它已经在以往的文明母体中悄悄地孕育着。
从文明的实践维度来看,伴随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到了20世纪60年代,全球关于生态与环境的话语表达愈益活跃,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践运动。在我国,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成为了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实践运动。1983年,保护环境被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到2007年,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并且提出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执政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的提升,一方面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党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不断深入,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在不断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