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建设六大“任务”告诉什么
十八大报告的第七部分提出加强社会建设的具体任务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六个任务,指出了在我国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要特别关注的领域,也就是社会建设前述内涵的主要外延和所指。
在作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基石的教育领域,如何实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合理配置?十八大报告很有针对性地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在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领域,如何实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合理配置?这就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在全国人民最关心的收入领域,要实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合理配置,就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十年增加一番,是个意义深远的宣告,意味着中国人创造的财富要成为本国人的福利,就要大量减少流向外国、成为外国人福利的那一部分。
在作为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的社会保障领域,要实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合理配置,就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
而在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的健康领域,要实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合理配置,就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很显然,离开这些关键领域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合理配置,那么,加强社会建设,就会成为一个空壳、成为一句空话。完成这些任务,都是非常艰巨的,要克服很多困难,破除很多障碍,做出很多努力,付出很多代价!
在理论上,社会学以整体社会系统与各子系统的关系为根据,引申出了范围不同、大小有异的“社会”:“小社会”或“狭义社会”、“中社会”或“中义社会”、“大社会”或“广义社会”。这三种社会都是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有关的。例如,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里面的说法,民生事业包括就业、收入分配、住房、社会保障等等。又如社会事业在中国通常包括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这些都是公共服务。所有这些都与以上三种社会有关。只不过,有的主要是在小社会领域,有的主要在中社会领域,而它们又都与大社会相联系。当然,社会建设的具体领域不止上面这些,它包括很广,在学界,一般指称这样九个领域,即民生事业、社会事业、社会分配、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社会规范、社会管理、社会体制、社会结构。
过去,在讨论什么是社会建设时,往往有一种以外延替代内涵的做法,例如,在回答什么是社会建设时,往往说,社会建设有广义的社会建设和狭义的社会建设。这明显说的是外延而不是它的内涵。上世纪30年代,我们的社会学前辈孙本文先生在1935年出版的《社会学原理》中曾给社会建设下过这样的定义:“依社会环境的需要与人民的愿望而从事的各种社会事业,谓之社会建设。” 这主要也是从外延上来定义社会建设。作为社会学的后辈,我们今天要根据我们丰富的实践,加以新的概括。这是我们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