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刘学芝: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
山东师范大学政治法律学院2010级博士生、副教授
2012年11月20日09:26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坚定信仰,开始了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作为首倡者和践行者,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发展可谓贡献卓著,为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积蓄了群众力量。

一、概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本质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在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同时,也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任务。

1942年2月,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但是‘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出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1—851页)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以文艺为例,进一步指出:“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同上)从毛泽东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即马克思主义必须面向大众,学习大众的语言,写出符合大众的好作品,使马克思主义为大众所理解、掌握和运用。

二、寻找马克思大众化的实践路径

1.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源于欧洲的理论,要实现中国化、大众化,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毛泽东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倡行者,也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毛泽东经常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典故、语言素材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阐释并做创新性的发展。比如在《实践论》中,毛泽东用传统文化中的“知”和“行”,来说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在《矛盾论》中,毛泽东用《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来说明矛盾的特殊性,用中国人常说的“相辅相成”来说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另外,毛泽东还经常对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典故进行改造,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比如,东汉班固的《汉书》讲“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其意是指做学问要注重客观事实根据,毛泽东将其引申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并将其确定为党的思想路线。

2.马克思主义必须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相结合

要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相结合,尤其是要与人民群众的文化实际和认知实际相结合,用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阐释。

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特别善于运用群众语言,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比如,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表述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旨趣;用“武装斗争”、“枪杆子里出政权”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理论;用“愚公移山”来说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等等。这使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并掌握其要义和主旨。

3.必须采用多种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

在建党初期,毛泽东曾经主张通过创办刊物和报纸来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期唤醒民众。真正走上革命道路以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在革命早期,毛泽东主张通过农民协会的形式,组织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来,毛泽东主张通过组织工人运动讲习所和政治夜校的形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到工人群众中去。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灌输,毛泽东还总结了包括启发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等十大教授法。在延安期间,毛泽东还提出通过整风的形式,来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这些建议和主张,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教育意义。

(责编:朱书缘、赵晶)

相关专题
·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