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平:中国经济改革和再平衡的实现路径--理论--人民网
人民网

刘卫平:中国经济改革和再平衡的实现路径

2012年11月19日14:41    来源:学习时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字号

  十八大提出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正处于急剧变化的历史转折期,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趋势开始由释放市场力量,迅速向保护主义这一对自由贸易政策有着巨大冲击的方向转变。为此,应将综合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再平衡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内外挑战的战略选择。
  面临的挑战:资源、环境与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亟需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改变城乡二元体制;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三是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与“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三大挑战。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经济发展不均衡、能源和环境瓶颈,以及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三项重大发展挑战。如果没有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进行的大量净资金转移,将造成金融资源分配在区域间的巨大差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社会内部及经济内部的结构性失衡等已经成为中国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独特背景。
  虽然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一半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工业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按照十八大的规划,还有大量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需要融资建设;另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阶段,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使长期处于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生产产品向低能耗、高附加值水平转变。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刚刚突破50%,距发达国家 80%左右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正是这个差距和压力决定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巨大空间,更决定了未来几十年里,我国城市化建设和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的需求,将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动力。
  就国际化而言,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我国也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国际合作,从中熟悉国际规则并寻求与掌控其发展空间。一方面,我们需要为国家的发展到国际市场“开发”资源;另一方面,在促进全球GDP增长的同时,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需要建立从基于“开发”理念到“发展”理念的模式转型,并向投资对象国输出整套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相结合。
  快速采取行动:向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规划转变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应该及早做出战略规划,借鉴英国和美国的历史经验,逐步实现从“国际大循环”向“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转型。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初衷相反,“大进大出”不仅没有解决沿海与内地之间的矛盾,反而导致了资金、资源和劳动力被吸引到沿海的出口导向型部门,造就了畸形的外向与内需相分割的“二元经济”,成为内需长期无法启动、民族企业的投资机会被外资挤占并引发严重经济泡沫的主要原因。这种战略不仅没有沟通农业与重工业之间的循环关系,反而造成了重工业的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和高端技术仍被跨国公司垄断的局面,并成为高等教育没有出路、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三农问题”成为死结和就业问题日益严重的主要根源。为此,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方面的发展理念,应该实现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从“科学”到“思想”发展的战略转变,并以此制订出符合我国国情和参与全球治理发展需求的战略和方法。

分享到:
(责任编辑:万鹏、朱书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