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覆盖”:用制度为幸福撑腰--理论--人民网
人民网

人民论坛·我们这十年

“全覆盖”:用制度为幸福撑腰

——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之八

陈家兴

2012年11月14日08: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字号

在北京东三环的中国农业博物馆里,有一尊被永久收藏的“告别田赋鼎”,这是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自费铸造捐赠的。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走过初税亩、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诸时代,在2006年终结。全国农民由此每年减轻负担1335亿元。

这只是十年来“民生大单”的一个具体子目而已。它的背后,则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梦想走进现实的不懈追求。

几十年来一路快速前行的中国,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发展成就。这些成就只有变成亿万人民看得见、摸得到的实惠,人们才能更真切地感受社会的进步,进一步提升幸福感和自豪感。当“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从源头廓清了发展的目的之后,“全覆盖”这一创新理念,在这十年间转化为一个初具规模的为亿万民众幸福撑腰的制度体系。

今天,孩子“上不起学”已成为历史,免费义务教育的全面实现,使“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学”成为新目标。十年的时间,中国就编织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保网,基本医保覆盖率超过95%,参保人数超过13亿,被国际社会誉为“世界奇迹”。过去4年间,2300万套保障性住房等开工建设,“十二五”时期共将建设3600万套,惠及住房困难的中低收入群体。从总体上看,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获得突破,开始覆盖城乡居民。

市场经济时代,市场激发和释放了生产力,扩大了人们自主追求和创造幸福的自由。然而,“看不见的手”的“效率”导引,也会使一部分群体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当此之际,就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为民众进行“公平”托底,为困难群体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搭建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港湾,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发展成果如何由人民共享?这是在推进“全覆盖”理念过程中更值得思考的问题。从十八大报告的部署看,“全覆盖”的内涵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报告不仅提出了“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这样的十年目标,更提出了“同步”、“公平”等增进福祉的原则思路,目的就是提升“全覆盖”的质量和水平。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着眼于“民富”与“国强”的相互协调。“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如此“倾斜”,就是为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进行“全覆盖”式的托底保障,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是党和政府的职责所在,亦是造福13亿人民的要旨所系。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所构建的发展成果向民众输送的制度体系,必会更好凝聚人心,攻坚克难,创造更大的发展成就。

分享到:
(责编:万鹏、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