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凡属成功的微观研究,基本上不存在“碎片化”问题
李金铮:以整体史观统摄碎片研究
2012年11月12日11:13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编者按

近年来,关于史学研究“碎片化”的现象和问题受到了关注和热议。那么,如何认识“碎片化”现象?怎样看待史学整体研究与碎片研究的关系?历史书写要不要宏大叙事?本刊“文史专论”栏目特编发两篇文章对此进行探讨。

近年来,在我国史学界中,反对“碎片化”的呼声不绝于耳。所谓“碎片化”,主要是指研究题目琐碎微观,杂乱无章;缺乏整体史关怀,缺乏全面联系和贯通;疏离宏大叙事,轻视理论思考,缺乏共识。总之,对历史现象不能做出深刻的分析和把握。但是必须明确,“碎片化”不等于碎片研究,不能把碎片研究与整体史对立起来。事实上,只有当历史研究陷于琐碎微观,缺乏整体史观念时,才可称为“碎片化”;反之,如果具有整体史关怀,碎片研究就不是“碎片化”。那么,如何理解碎片研究和整体史之间的关系呢?我以为,全面、系统地领会整体史理念是其中的关键。

■碎片研究是朝着全面史推进的一个成果,不能说没有价值

整体史这一理念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不断扩大历史研究内容的全面史;二是以整体史观指导具体或碎片研究;三是宏观史学是整体史的最高追求。以往,学者对整体史的理解更多集中于后两个层次,对第一个层次的意义则有所忽视,或者因强调其碎片化的趋势而加以否定了。而追求全面史,越来越多地了解历史面相,是历史学者乃至其他社会成员的强烈欲求。不过,由于人类社会极其复杂,而人的生命、精力和智力又非常有限,任何个体历史学者都不可能对所有的历史内容进行全面研究,而只能选择具体,选择碎片。但正是无数历史学者的碎片研究汇成了历史学的海洋,逐渐缩短了与全面史目标的距离。它不仅不是史学研究的恶化,反而是整体史学发展的表现,标志着史学研究的愈益成熟。就此意义而言,碎片研究是朝着全面史推进的一个成果,不能说没有价值。

虽然有不少人说,领域越搞越细,史学“碎片化”了,但同时又有不少学者呼吁继续拓宽研究课题。有的学者甚至一边高喊拒绝“碎片化”,一边又主张扩大史学研究范围,显示出欲拒还迎的心理紧张。这恰恰表明,碎片研究距离整体史、全面史的形成还相差甚远,碎片研究仍是大有潜力的广阔田野。

自然,已知的历史终究属于局部,全面史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它并不意味着放弃求全的精神。但是也必须承认,碎片研究很可能是就事论事的研究,忽略了整体的、联系的观念,从而形成“碎片化”现象。

■凡属成功的微观研究,基本上不存在“碎片化”问题

也正因为此,在此基础上才有了整体史研究的第二个层次,即整体史观指导下的具体或碎片研究:一是将具体的研究对象置于整体史之中,注重研究对象与其他现象之间的联系,也即形成一个相互联结的碎片或微观研究;二是以小见大,以具体研究反映大的问题意识。所谓大的问题意识,主要是反映历史时代、影响历史方向的问题。如果说整体史的第一个层次更多地具有领域开拓、课题增添的价值,那么第二个层次则有了更深一层的学术意义,研究难度也随之加大了。

应该说,一个真正严肃、认真的学者,都不会就微观谈微观,而是把它和其他相关的社会现象联系起来,并说明一个更大的问题。实际上,凡属成功的微观研究,基本上不存在“碎片化”问题。例如,我国近代史学者王笛对成都茶馆和街头文化的研究,属于微观史力作,它力图以地方的日常生活反映精英、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复杂关系。

我认为,一项成功的碎片或微观史研究,不在研究对象之大小,而是取决于是否增加了普遍联系和以小见大的整体史意识。只要拥有这一意识,就会使单纯的碎片研究化蛹为蝶,更具意义。

(责编:张湘忆(实习)、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