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

2025年02月20日08:49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2月1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京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高翔出席論壇並講話。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喬雲飛出席論壇並講話。論壇發布了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6個入選項目,分別為吉林和龍市大洞舊石器時代遺址、浙江仙居縣下湯新石器時代遺址、甘肅臨洮縣寺窪遺址馬家窯文化聚落、陝西寶雞市周原遺址、安徽淮南市武王墩戰國晚期一號墓、江西景德鎮市元明清制瓷業遺址群。

高翔表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正處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廣大考古工作者要進一步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考古工作的重要論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全面推進考古發掘和研究闡釋工作。要注重運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對考古實物、數據、成果進行深度分析挖掘,開展多學科聯合攻關,加強邊疆考古、國外考古,打造一支忠誠可靠、業務精湛、紀律嚴明、作風優良的考古學術鐵軍,協力建設中國考古學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交流、評價、展示、研究的一流平台,奮力譜寫構建中國考古學自主知識體系新篇章。

此次入選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的項目中,大洞舊石器時代遺址是目前東北亞地區已發現面積最大、文化內涵最豐富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曠野遺址,對於探討東北亞史前文化演化與互動、人群擴散與環境適應以及細石葉技術的起源等關鍵學術問題具有重要價值,是近年來東北亞舊石器考古世界級的重要發現。

下湯新石器時代遺址包含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四個階段的文化遺存,貫穿新石器時代始終,是我國萬年文化史的重要實証,為研究區域文化演變和萬年稻作農業史提供了連續性的新材料。

寺窪遺址馬家窯文化聚落展現了5000年前黃土高原西部早期社會的發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填補了中華文明探源研究中黃河上游核心腹地關鍵時期的空白。馬家窯文化以農業生產為基礎,以高水平專業化彩陶生產、交換和貿易為特色,開辟了東西方交流的早期通道,實証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

周原遺址先周時期大型夯土建筑群的發現,為判斷周原遺址為滅商前周人都邑提供了關鍵証據。西周時期宮城、小城、大城三重城牆的發現特別是宮城南門與大城東門的發掘,促進了對周原聚落形態與性質的認識,為中國城市發展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武王墩戰國晚期一號墓是一座大型“甲”字形豎穴土坑墓。結合文獻史料、出土文字材料等綜合分析,初步判斷墓主人是《史記·楚世家》記載的楚考烈王“熊元”。該墓為研究戰國晚期楚國高等級陵墓制度以及楚國東遷后的歷史文化提供了系統性資料。

景德鎮市元明清制瓷業遺址群2024年度發掘涉及14個遺址點,展現了從瓷土開採、瓷器生產到社會結構乃至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物質遺存,証實了景德鎮瓷業發展進程中的經濟產業分工,揭示了景德鎮獨特的文化遺產價值。

論壇還發布了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入圍項目和國外考古新發現項目。入圍項目分別為河北陽原縣新廟庄舊石器時代遺址、四川馬爾康市孔龍村新石器時代遺址、西藏康馬縣瑪不錯新石器時代遺址、北京市琉璃河遺址、廣西合浦縣草鞋村漢至六朝遺址、河南洛陽市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國外考古新發現項目為烏茲別克斯坦蒙扎鐵佩遺址。

來自國內相關科研單位、高校的專家學者,入選、入圍項目及國外考古新發現項目代表參加論壇。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承辦。    

(責編:劉圓圓、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