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獨家特稿
分享

理論觀察

【理響中國】以“大思政課”建設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周子峰

2024年11月26日09:1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次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為新時代切實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政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環節和關鍵課程。推動“大思政課”建設,是新時代高校辦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時代新人的重要抓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應持續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全方位提升思政育人成效,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堅持黨對思政課建設的全面領導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對思想政治工作、意識形態工作高度重視,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科專業體系建設。推動“大思政課”建設,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們辦好“大思政課”的根本保証。相繼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等重要會議,深刻回答了事關思政課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要深刻認識到堅持黨的領導在思政課建設和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大思政課”建設全過程各環節,確保“大思政課”建設始終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前行,凝聚起“大思政課”全員育人的力量。

必須始終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大思政課”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要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思政課的育人屬性與政治屬性,堅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我們應堅持不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

推進“大思政課”建設,需要打造一批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努力提升教師綜合素養。定期組織思政課教師開展思想政治學習活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引導教師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支持思政課教師參加各類學術交流、教學研討、集體備課、教學基本功展示等活動,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不斷拓寬視野,豐富教學內容,更新知識結構,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持續優化思政課教師評價機制,結合思政課教學工作中的實際情況,完善績效評價與激勵制度,提高教學和教學研究在評價中的佔比,引導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書育人上。同時,積極探索將指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納入工作評價體系中,提升思政課拓展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加大思政課教師引進力度,選拔一批政治素質過硬、專業知識扎實、教學能力突出的高水平人才充實到教師隊伍中來。同時,還應建立健全兼職教師制度,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黨政領導干部、優秀校友、英雄人物、勞動模范、大國工匠等擔任兼職思政課教師。讓這些來自不同的崗位和領域,具有獨特工作經歷和生活閱歷的人才,從多個角度為學生講解思政課,拓寬學生視野。例如,推動形成英雄人物、勞動模范、大國工匠等先進代表,革命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紅色基地講解員、志願者經常性進高校參與思政課教學的長效機制。

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深度融合

推進“大思政課”建設,要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大學生處在道德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階段,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深度融合,有助於樹立起大學生與時代同心同向的遠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引導其成長為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充分發揮“第一課堂”主渠道作用。打造思政課課程群,高水平開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結合自身實際,開設選擇性必修課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學生頭腦。同時,要遵循思政課教學規律、學生成長規律,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掌握學情,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綜合運用“一課多師”“師生同台”等形式,採用小組討論、課題研討、情景展示、課堂辯論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度,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提升綜合素養。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內容支撐,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

提升“第二課堂”效果。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要突出實踐教學,加快構建實踐教學工作體系,落實思政課實踐教學學時學分。同時,要整合社會實踐資源,拓展實踐平台,聯合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城市社區、農村鄉鎮、愛國主義教育場所等,建立如紅色教育基地、鄉村振興實踐點、公益服務站點等固定的社會實踐基地。另外,要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願服務等活動,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社會,在親身體驗中感受時代脈搏,更好地了解國情民情,更加深刻地理解思政課所學內容,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把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立鴻鵠志,做奮斗者。

數字化賦能“大思政課”創新發展

在當今數字化時代,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與學習方式。如今的大學生,是伴隨著互聯網、智能手機等科技產物成長起來的一代,思維更加活躍多元,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極高的接受度,習慣通過網絡來獲取信息,表達情感。推進“大思政課”建設也應緊跟時代步伐,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精准把脈教育對象。“大思政課”具有思政課的本質屬性和功能,面對的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體的學生。提升“大思政課”育人成效,應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要運用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清晰洞察學生們關注的熱點話題、思想困惑、價值取向的動態變化等,為學生需求與偏好“畫像”,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

互聯網上蘊藏著海量的優質資源,如各類權威的學術講座視頻、生動的歷史紀錄片、深度解讀的時事評論等。我們應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術,豐富思政課教育資源,借助搜索引擎優化、智能推薦等技術手段,精准篩選出與思政課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源推送給學生,讓他們能夠接觸到更豐富、更具針對性的學習內容,實現思政內容的“精准滴灌”。通過數字技術手段,豐富多元主體線上線下參與“大思政課”建設的方式和途徑,打破時空限制和信息壁壘,促進跨區域、跨部門、跨校際的信息流動和聯動協同,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創新場景再造,利用虛擬仿真、全息影像、元宇宙等新興技術,創設出更加逼真、生動的教學場景,讓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參與到歷史事件、社會現象等情境中,進一步增強思政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作者系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責編:黃瑾、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