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員 丁婧
2024年11月05日09:01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中國式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是賡續中華文明的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歷史實踐中積澱形成的中華文明,具有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使中國式現代化迥異於西方式及其他形式的現代化。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理論資源和深層次的精神動力,中華文明繼往開來、革故鼎新、兼容並蓄、開放包容、以和為貴的優秀品質筑牢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前景提供歷史確証
連續性是中華文明獨樹一幟的突出特性。文明的連續性決定了一個國家發展道路不中斷。作為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中華文明有著堅定的文化主體性和強大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歷經艱辛卻始終能夠在變局中開創新局的精神力量。
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前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並最終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不斷取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勝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前景提供了歷史確証。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多年延續至今、從未中斷,蘊含著生生不息的歷史延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這是中國歷史和中華文明傳承有序、浩蕩向前,歷經風雨綿延不絕,飽經滄桑歷久彌新的必然結果。歷史已經証明,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與當代實踐,根植於中華文化的深厚沃土、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浸潤著中華文明豐厚的文化滋養,堅持走自己獨特發展道路的歷史結論。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中國式現代化既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更深深扎根於中華文化和中國人民的心中,展現出旺盛生命力、巨大影響力和廣闊發展前景,是賡續中華文明的時代表現。面向未來,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承載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更承載了人類文明希望。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貫通歷史現實未來,讓中國人民因悠久深厚的中華文明而對發展前景更加自信,對自己的道路更加堅定,中國式現代化的光明前景得到充分的歷史確証。
中華文明的創新性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創造提供內生動力
創新性是中華文明銳意進取的突出特性。中華民族始終以創新精神不斷創造自己的文明,在面對困境時敢於摒棄慣性思維、尋找新的出路,在回應時代要求時勇於破除陳舊觀念、實現自我超越。
中國式現代化是文明創新發展的必然結果。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的偉大變革,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推進中,中國共產黨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思想理念,推動“五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演繹了一場宏大的文明創新實踐。
中華文明蘊含的創新精神激發了中華民族創造現代文明的活力,促進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實踐。中華文明創新性源自於中華民族的創新意識,具有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顯著特點。中華文明賦予中國人民主動求變的創新意識和積極進取的創新精神,推動人民群眾不斷進行現代化創新實踐。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加速演進,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與時俱進,立足實際,推進黨的理論創新,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內涵和本質的認識,初步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理論體系,回答了什麼是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樣態面貌、根本遵循、堅持原則以及推進部署等重大問題。中華文明的創新性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了內源性強勁動力,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建設輸入源源不斷的養分,不斷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創新發展,堅決摒棄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推進和拓展。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保障提供價值共識
統一性是中華文明“向內凝聚”的突出特性。中華文明長期的大一統傳統,形成了多元一體、團結集中的統一性,既體現在文化結構上的完整性,也體現在精神內核上所具有的同一性。在統一的國家政權下,中華各民族在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形成了趨向一致的社會心理。
中國式現代化需要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作為政治保障。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是中國式現代化前景光明、繁榮興盛的根本保証。全體中華兒女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形成了思想上的共識和行動上的一致,切實做到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聚力。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為中國式現代化所需要的政治保障提供了價值共識。中華文明的統一性蘊含著核心意識,提升了黨對中國式現代化全面領導的認識與認同,形成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主心骨,黨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過程中,引導社會形成“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的強大政治合力,有效應對了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考驗,強有力地保証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順利推進。中華文明的統一性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深化了人民對於中國式現代化需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認識。中華各民族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守望相助,團結奮進,增進了文化認同、體會了手足同心,形成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共同體,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凝聚起強大力量。中華文明的統一性體現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相統一的中國精神,把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融入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中華文明的包容性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互鑒提供博大胸懷
包容性是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的突出特性。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在兼收並蓄中歷久彌新。在對待外來文明上,中華文明保持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極大包容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賦予了中華文明蓬勃的生命力,使其在世界交流互鑒中得到豐富和延續。
中國式現代化是對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交流、吸收與借鑒。現代化並不存在唯一的發展模式。中國式現代化絕不是西方國家現代化發展的翻版,它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展現了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是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交流互鑒的必然結果。同時,現代化是人類共同面對的時代課題,既有世界共性又有基於國情的個性。中國式現代化在推進過程中必然與世界先進文化交流互鑒、取長補短,為中國式現代化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提供有益參考。
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決定了中華民族世界交往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中華文明自古以開放包容聞名於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強調和而不同,是中國式現代化求同存異的價值遵循。中國式現代化在經歷艱辛探索、“開眼看世界”后,更加深切感悟到絕不能盲從其他國家的發展模式,必須扎根中華文化的沃土走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充滿了文明的自信,是中國式現代化立場堅定的文化心理,使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兼容並蓄的底氣。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推崇擇善而從,是中國式現代化對待世界文明的辯証方法,使我們在復雜多元多變局勢時不迷失現代化發展方向,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世界各國現代化文明的優秀成果,不斷豐富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在經歷困難與挫折時不失去信心,毫不動搖地向既定目標前進。
中華文明的和平性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和平發展提供基本理念
和平性是中華文明與生俱來的突出特性。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主張以道德秩序構造一個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關系中以他人為重,體現了中國人希望天下太平的朴素願望和推崇大同社會的共享理念。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作為中國和平發展的重要手段,中國式現代化順應人類發展進步的時代潮流,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中心,奉行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的發展理念。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和平對話是開展交流合作的重要前提。一個和平、安全、穩定的世界是我國現代化事業順利推進的外部條件。世界發展也需要中國,中國式現代化為全球發展貢獻了智慧和力量,同時也給其他國家提供了現代化道路的全新選擇。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中華文明的和平性為中國式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提供基本理念。基於中華文明倡導的交通成和、反對隔絕閉塞,中國式現代化始終遵循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中國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並與世界共享自身發展經驗的同時也在不斷創造新的發展機遇,促進了全球經濟文化的持久繁榮。基於中華文明倡導的共生共進、反對強人從己,中國式現代化積極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面對全球治理困境,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等於西方化”的迷思,為破解世界發展難題給出了中國答案,拓展了人類現代化發展空間。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決定了我們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積極倡導並奉行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王員為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江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丁婧為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編號23BKS034]的階段性成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