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第二個結合”與文化主體性學術研討會舉行

2024年06月13日15:1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6月1日,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科研部聯合舉辦“‘第二個結合’與文化主體性學術研討會”,副校(院)長李毅教授、李文堂教授出席會議並作主旨發言。來自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等校內外1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會議主題展開討論,科研部有關同志、文史教研部全體教師和部分研究生參加了會議。

李毅以《“第二個結合”的哲學意義》為題在發言中強調,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二者作為“根”和“魂”,缺一不可,“第二個結合”具有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意義。“第二個結合”立足於對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深刻概括,體現著其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鮮明價值追求,要勇於打破西方文化迷思,打破文化虛無主義的迷障,鞏固文化主體性。“第二個結合”的提出是時代之必然,要結合實踐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真理之光激活中華文明的基因,充實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兼收並蓄人類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

李文堂指出,就“第二個結合”而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身就是這種結合的產物,如文化自信、自我革命、全過程人民民主、中國式現代化等重大理論創新都體現了“第二個結合”。從當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整體發展態勢來看,學術闡釋創新還跟不上黨的理論創新步伐,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方面的功底,進一步推動學術創新,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體系化、學理化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在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創新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我們不僅要將它放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來看,還要將其放在中華思想文化史上來看它的深遠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研究員以《文化主體性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題展開闡釋,他認為,“第二個結合”本質上就是鞏固文化主體性,拓寬我們的道路根基。建立文化領導權的目的即在於樹立文化主體性。“第二個結合”拓展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將新時代的文化發展同中華文明的承續結合起來,將新時代的道路與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道路一氣貫通。“第二個結合”在“又一次思想解放”中確立起中華文明、中華民族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重文化主體性,進一步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是馬克思主義又一次深刻的中國化。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教研部副主任翁賀凱教授以《從大歷史觀看“第二個結合”與中華文化主體性的鞏固》為題作了發言。他指出,從大歷史觀看,中華文化主體性經歷了建立、失落、重建和鞏固4個階段,“第二個結合”意在強國復興與精神自主,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近代中國的“文化取向危機”錯綜復雜,中國共產黨人將中華民族追求民族復興的歷史潮流和世界社會主義的進步潮流結合在一起,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重建了文化主體性。新時代的“第二個結合”不僅拓寬了中國道路的歷史縱深和文化根基,還將進一步鞏固文化主體性。

(責編:黃瑾、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