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理論觀察

【理響中國】聚焦新質生產力 提供發展新動能

姜潭

2024年06月12日09:2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不僅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指導,也從生產力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理論層面回答了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問題。

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是在對人類社會歷史奧秘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形成的,其基本觀點是:生產力的實質是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現實能力﹔生產力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個基本要素構成﹔作為社會發展的物質根源,生產力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原動力。

筆者認為,作為以科技創新為主要動力的新型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之所以能夠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關鍵在於其在科技賦能傳統生產力變革的基礎上重塑了生產力的基本要素,從而極大提升了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現實能力。

促進勞動者素質的本質提升

新質生產力在勞動形式、勞動者意識、勞動者能力、勞動者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等四個方面實現了對勞動者這一要素的重塑。首先,與傳統生產力中勞動者主要從事簡單重復的機械勞動不同,新質生產力中的勞動者主要從事的是富有創造性和技術含量較高的腦力勞動。其次,新質生產力中的勞動者具備很強的主體性意識和創新意識。由於勞動者從事的是更加復雜和極富創造性的勞動,新質生產力中的勞動者必須接受專業的科學知識學習和相應的技能訓練,與此同時,勞動者還要從生產實踐中發現問題並經過獨立思考創造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再次,新質生產力對勞動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質生產力的有效形成,離不開引領科技創新前沿的戰略人才,離不開熟練掌握新型生產工具的工程技術人才和技術工人,這就意味著新質生產力中的勞動者要精通智能化工具設備的運行機理和相關理論,並通曉智能工具的具體操作方法。最后,新質生產力促成了勞動者與自然之間更為和諧的共生關系。在傳統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歷程中,勞動者和自然之間是征服和被征服關系,盡管人類在此過程中實現了生產力的大幅增長,但自然對人類的報復也讓人類文明為此付出代價。新質生產力是綠色生產力,強調作為勞動者的人與自然之間實現和諧共生,在順應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利用和改造自然。

正如馬克思所言,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是革命階級本身。新質生產力對勞動者的重塑,充分彰顯了物質生產中人的本質力量,人類本身認識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創造性躍升是促進社會生產力持續進步的不竭動力。科技工作者開發的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機等新興技術為人類社會生產能力和制造工藝的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提升勞動資料的科技屬性

與傳統生產力相比,新質生產力中的勞動資料具備更高更強的科技屬性,呈現出智能化、高效化、綠色環保等特征。筆者認為,一是勞動資料實現智能化轉型。傳統生產力中的勞動資料多是人力操作或看管下的機械設備和機械工具,在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等新興技術推動下,新型勞動資料變得更加智能,突破了傳統勞動資料發揮作用的時空限制,人們可以通過遠程連接實現操控,智能化勞動資料本身也能實現自主、精准、靈活、安全的運行。二是勞動資料的生產效率顯著提升。由於傳統勞動資料的運行是在人力操作下實現的,其運行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定的誤差率和時間間隙。新質生產力中的勞動資料可以實現智能分析優化和自主決策,這就極大降低了勞動資料使用中的誤差率,並全天候不間斷運行,從而最大限度實現高效生產。三是勞動資料的綠色環保屬性凸顯。傳統勞動資料的運行和使用建立在對能源資源的高消耗基礎上,並對生態環境帶來損害。新型勞動資料建立在高技術和新興技術突飛猛進的基礎上,特別是依托於綠色低碳技術,新型勞動資料的使用對化石能源的使用和消耗大為降低,有效實現了節能減排。

作為勞動者作用於勞動對象的工具,勞動資料對於人類生產活動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新質生產力對勞動資料的優化減少了自然條件對生產活動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生產空間。在能源危機對一些國家經濟增長帶來嚴峻挑戰的背景下,新質生產力催生的新型勞動資料幫助人類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在有效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的基礎上摒棄了傳統生產力高耗能、高污染的發展方式,有力推動了低碳綠色發展和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實現對勞動對象的延伸和拓展

傳統生產力中的勞動對象,主要是人們從自然界獲得的物品或經初步加工的生產原料。在科技創新的加持下,新質生產力實現了對勞動對象更廣范圍的拓展。一是傳統勞動對象的種類和形態得到拓展。借助新興技術手段,人們可以更為便捷地從自然界獲取物質和能量,深空、深海、深地等無不成為人們獲取生產原料的所在。二是在新興技術運用過程中產生了新型勞動對象。一方面,經過技術研究發現和人們的復雜加工,新的物質資料得以形成,如新能源汽車所用的電池級碳酸鋰、用於制造半導體器件的砷化鎵等內含較高價值的新原料。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催生了數據這一新型的非物質勞動對象。數據包括人們的生產生活數據,勞動者通過對數據原材料的加工,可以獲取關於產品研發、供需匹配、生產優化等各方面的信息。數據不同於傳統勞動對象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其能夠不斷再生和循環使用,這就突破了傳統勞動對象的有限性,極大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勞動對象是人類生產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正是通過在勞動過程中對自然資源、原材料、機器設備等勞動對象的加工、改造和利用,人類各種產業和行業才得以形成和不斷發展。新質生產力拓展了人們可以利用的勞動對象,自然界中的物質和能量得到更為有效的開發和利用,更為重要的是,數據這一新型勞動對象在數字技術支撐下的應運而生,極大促進了生產優化和產業升級,並且實現了有效保護環境條件下的發展,即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當前,全球經濟發展面臨資本、能源等傳統動能不足的制約。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發展的質變,以科技創新對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等各生產要素進行賦能,通過智能化、綠色化、集約化、高效化的新興科技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從而改變依賴大量要素投入的傳統生產力增長模式。近年來,中國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清潔能源等綠色低碳技術,這不僅推動中國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為破解全球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促進全球經濟增長注入了新動能。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編:萬鵬、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