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22項研究闡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重大成果

2024年05月28日09:25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人民網北京5月28日電 (記者趙光霞)5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闡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重大成果發布會在京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甄佔民出席發布會並致辭。

甄佔民表示,開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闡釋,必須深刻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豐富內涵、核心要義和重大創新觀點、重大戰略舉措,深刻領會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牢牢把握理論和學術研究的方向、重點、著力點。中國社會科學院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思想性與知識性相統一,在研究闡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上,取得了重要進展,彰顯了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價值所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將繼續加強總體謀劃,充分調動相關學科、相關領域研究力量參與到有組織科研之中,加強研究視域融合、堅持優勢互補、形成研究合力,推出更多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高質量研究成果。

此次發布會共發布了22項研究成果。其中,著作12部、論文10篇。與會編者、作者代表介紹了相關成果的研究背景、框架結構、主要觀點等內容。

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李國強對《(新編)中國通史綱要(全二冊)》《中華文明史簡明讀本(全二冊)》兩部著作進行了介紹。二者系《(新編)中國通史》纂修工程重要階段性成果。前者以國家統一、社會發展為主線,圍繞中國歷史的關鍵之變、關鍵節點,突出歷史主流、歷史道路和歷史趨勢﹔后者立足新時代歷史學研究、考古發現最新成果基礎,以時間順序闡述中華文明發展演進的主線脈絡和突出成就,深入淺出闡明中華文明歷史的發展規律。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辛向陽介紹到,《“兩個結合”基本問題研究》聚焦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創性貢獻、黨的文化領導權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就如何理解“兩個結合”之間的相互關系、中華文化主體性和新的有機統一的文化生命體以及如何在推進“兩個結合”中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等重點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中華之道——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哲學闡釋》一書對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的深刻原理進行了哲學闡釋,並指出深刻把握中華文明核心價值的關鍵所在,就是系統理解‘五個突出特性’的內在關聯和原理性關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黨委副書記張志強認為,中華之道即中華文明的形成發展之道,建設基於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一般文明理論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從“五個突出特性”所展現的系統關系中把握中華之道所體現的人類文明共同原理。

《文明中國——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考古學闡釋》以百年來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實証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同時深入解讀每個突出特性的內在特質、形成原因,並力圖揭示“五個突出特性”之間相生相成的關系以及推進中華文明演進的內在機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張國春認為,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科學揭示了中華文明深厚的歷史底蘊,深刻闡明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所在、精神命脈所系、價值追求所向。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高建平認為,建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需要總結20世紀中國現代化的歷程,《20世紀中國美學史》所做的就是在美學領域對這一歷程進行回顧。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要研究美學、發展美育實踐,讓美學為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建設服務。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史衛民談到,《遼西夏金政治思想史(全三卷)》陳述了遼朝的“儒化”政治思想、西夏的“佛化”政治思想、金朝“治化”政治思想發展和深化的歷史進程。該書還專門分析了遼、西夏、金時期的帝王觀、天下觀、統一觀、正統觀、“漢制”觀、民本觀的發展變化情況,並明確指出遼、西夏、金的政治思想有五大亮點,即文治、尊孔、科舉、政論和重農。

在《中華民族語言認同研究》一書中,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張軍提出,語言文字對於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歷史和現實影響。研究中國語言文字、中華民族語言認同,就是要從語言文字角度來認知歷史的中國何以為中國,就是要從文化制度層面來理解中華文明的獨特性所在。

發布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局長胡濱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相關研究院所代表及媒體代表參加發布會。

(責編:劉圓圓、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