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理論觀察

【理響中國】深刻理解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歷史意義

姚建明

2024年04月25日08:4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實現我國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進一步推動生產力變革和生產關系重塑的基礎,是引領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戰略目標的根本動力。今年兩會期間,新質生產力備受關注,是大家廣泛熱議的焦點。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縱觀中國近代史,是一部經歷磨難和屈辱的歷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這些成就不僅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也為全球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國際局勢的深刻變化、全球發展格局的調整以及國內人口結構等因素的疊加,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導致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面臨了一定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探索新的發展“動能”來撬動經濟社會的持續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提前對新形勢下的經濟社會發展進行了謀篇布局,如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和數字中國建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等等。這些重大的戰略舉措已經在本質上將“創新引領”這一核心理念深刻融入其中。以數字經濟發展為例,從2019年到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從36.2% 躍升至41.5%。《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穩增長促轉型的重要引擎,推動了我國傳統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同時,在技術突破以及生產要素配置方面,我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近些年在若干新興和未來產業領域(如新能源汽車、電池、光伏、量子技術等)持續發力,技術上也在實現從跟隨到並行競爭,再到領先的轉變。特別是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等資源配置方面,我們走在了世界前列。

可以看出,近年來我國在新技術領域的積累突破以及生產要素的創新配置為產業的轉型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工信部數據顯示,2023年前十個月,以雲計算、大數據等為主的新興業務實現收入3012億元,同比增長20.5%﹔“5G+工業互聯網”在建項目數超8000個,5G應用已融入67個國民經濟大類等等,這為各行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帶來了重要的要素支撐。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2%﹔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佔全球比重超過60%﹔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出口增長近30%等等。顯然,這些技術、要素和產業的積累為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的“動能”。

近些年,面對異常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下,我們仍然能夠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圓滿完成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源自於我們黨對社會生產方式變革的敏銳把握和正確認識,源自於我們提前進行了發展數字經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新動能”的布局。可以看出,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發展,我們在新舊生產方式交替和轉變的關鍵歷史階段,有能力去迎接新舊動能轉換帶來的挑戰。這個歷史階段的三個顯著特征就是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以及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傳統的以資源和勞動力消耗型為主的經濟增長方式以及與之相匹配的生產力發展路徑在當前的環境和形勢下已經不再適應,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對新的生產方式進行指導,這是完全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因此,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提出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重大的理論突破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高質量發展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使各領域都體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協調發展。

高質量發展要求注重質的提升和量的有效增長,需要做好均衡和持續發展,這都需要以科技創新作為支撐和引領。當前,數字技術創新為各行各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隨著數實融合的廣泛推進,各行各業掀起了數字化轉型和發揮“數據要素×”效應的新浪潮。民生、政務、交通、文旅、醫養、金融等等涉及農業、工業、服務業各個領域的場景創新和技術創新及應用層出不窮,並取得了突出成就。據統計,我國數字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從2012年的1.66上升至2022年的1.75,數字經濟生產率水平和同比增幅都顯著高於整體國民經濟生產效率,對國民經濟生產效率提升起到支撐、拉動作用。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明確要求,數字中國建設將按照“2522”的整體框架進行布局,即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兩大基礎”,推進數字技術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深度融合,強化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和數字安全屏障“兩大能力”,優化數字化發展國內國際“兩個環境”。可以看出,未來我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各行各業各主體都要進行數字化轉型,數字技術已經成為驅動生產力變革的關鍵力量。無論是各行業技術的突破、生產要素的創新,還是產業的轉型升級,都離不開數字經濟的創新發展,數字經濟已經成為穩增長、促轉型的重要引擎和創新發展的直接動力。

然而,以數字經濟做為“新引擎”來帶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畢竟是一個實踐和落地層面的“表象”上的事情,在本質上則是順應時代特征的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系變革在起著決定性的支撐作用。因此,需要在基礎本質層面上探索出新的生產力理論來加以指導。眾所周知,生產力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類的任何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活動都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結合的產物。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活動要想做好,生產力中三要素(勞動者、勞動對象以及勞動資料)的配置狀況、水平及其之間的關系必須清晰、合理。因此,在實現創新引領、推進數字技術全方位賦能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活動時,必須要用新的生產力要素和生產關系進行支撐,要對傳統的生產力要素進行變革和躍升,對傳統的生產關系進行調整,才能實現整個社會的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提出,在根本上對新時代新環境下我國生產力要素如何實現合理躍升、配置與優化指明了方向,這對於未來更好的調動各方資源形成合力來處理好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的生產要素配置,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是重大的理論突破和創新。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創新引領”。在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指引下,能夠更好地實現創新引領和數字技術賦能下的各行各業、各活動中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比如,原來的普通勞動者躍升為懂技術、懂管理的高素質復合型數字素養人才來提升工作效能﹔原來各行業中的勞動資料(如儀器、設備、工具、管理軟件等)通過科技創新與數字技術賦能躍升為功能更完善、效率更高的勞動資料助力各行業的發展和效能提升,如提質、增效和降本等﹔原來的傳統行業領域(如勞動對象)也將在新時代的新環境下迎來新舊模式的轉換,躍升為升級產業、新興產業或未來產業。例如,在“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賦能下,傳統的農業、工業、服務業將躍升為智慧農業、智慧工業、智慧服務業,在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新的發展契機、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及新的就業機會等等,而極具戰略發展特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領域也將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成為引領我國經濟增長的新的發展極。

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可以看出,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提出是新時代和新環境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對生產力理論變革提出的客觀要求,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在新時代的重大創新和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統一思想、構筑合力

發展的關鍵在於統一思想、構筑合力,這樣才能合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資源。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提出,是在新時代新環境下,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從局部發展與整體布局、短期目標與長遠發展相平衡的角度,從基礎理論層面為國家未來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各方面的全面高質量發展進行了方向指引、思想統一和合力構筑,這是重大的理論突破。

“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近年來,我們在各領域的創新成果明顯增多,人們的創新意識逐漸增強,創新合力不斷形成,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証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和農業強國等戰略任務,科學布局科技創新、產業創新。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近年來,我們的產業布局有了明顯改善,通過攻堅克難,逐步攻克了許多行業領域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卡脖子”問題,部分產業領域的綜合競爭力有明顯提升。例如,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1月至2月,我國貨物貿易出口3.75萬億元,增長10.3%﹔進口2.86萬億元,增長6.7%,外貿實現良好開局。汽車、家電、船舶等優勢產品出口分別增長15.8%、24.3%、180.6%。機電產品佔出口比重近6成,以自動數據處理設備、集成電路等為代表的高附加值產品出口不斷增長。可以看出,我國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發展已經在不斷持續優化和轉型升級,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的合力構筑打下了基礎。

可以說,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提出,為我們認識和把握新時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本質提供了明確的指引。有了創新引領這一發展方向上的統一認識,更有利於我們統一思想、形成合力、攻堅克難,通過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實現經濟的持續復蘇和增長,這為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思想認識和行動路徑的基礎。

國家的興衰在於人民能否團結奮進,在於思想認識能否高度統一。在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方向指引下,各行各業各地區各主體都在認真部署未來的發展路徑。隨著新質生產力理論對生產力要素和生產關系的重新設定,對其特征、基本內涵、核心標志等基本理論問題的闡釋將進一步明晰。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提出,不僅創新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同時為我們繼往開來,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作者:姚建明,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企業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國企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數字經濟產業創新研究院院長)

(責編:黃瑾、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