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玫琳
2024年03月18日14:37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紅色資源利用,明確強調要“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培養時代新人的主渠道,高校必須把用好紅色資源和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結合起來,在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同頻共振中不斷夯實育人成果。
以紅色資源激活思政“大課堂”。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如何用好黨的歷史“教科書”,挖掘其背后的紅色資源,是我們講好“大思政課”,提高教學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的有效途徑。一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方面,各高校要結合自身特點優勢,統籌全校力量,充分挖掘地方紅色文化、校史資源,開設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相關的課程群,將偉大建黨精神、科學家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內容融入到思政課程內容中去,用生動鮮活的英雄事跡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成就,把“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的道理講深、講透、講活。二是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方面,高校要以重大紀念日、重大事件、重大活動為契機,通過英雄人物、英雄事跡進校園,邀請專家進行專題講座,組織學生開展特色活動,大力營造校園紅色文化氛圍,增強紅色資源育人的感染性。
以紅色資源盤活思政“大平台”。2021年有數據顯示,全國有3.6萬多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超過100萬件/套的國有館藏可移動革命文物。要把這些革命文化中的紅色資源利用好,發揮好其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中的價值,就必須打破時空、管理上的壁壘,通過多主體共育共振,盤活紅色資源的思政“大平台”。一是搭建好紅色資源共享平台。通過人工智能、三維影像、虛擬現實等數字化形式,對線下的文物資源、文獻資源、場館資源進行線上技術化改造,將分散的紅色資源整合到統一的資源共享平台上,打破原有限制,增強紅色資源的供給質量。二是發展好紅色資源教研平台。加強高校與黨史研究機構、革命精神研究中心和革命文物保護單位的交流與合作,聯合開展對中共黨史、革命精神和紅色資源等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積極將研究成果引入到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中去,推動學術研究與“大思政課”教學的深度融合、有機銜接。三是利用好紅色資源實踐育人平台。將大學生實踐活動與“大思政課”的實踐教育基地結合起來,通過紅色文化志願服務、理論宣講、社會調研等實踐形式,整合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力量,讓學生在行動中接受革命傳統教育,賡續革命精神血脈,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在社會大課堂中傳承紅色基因。
以紅色資源帶活思政“大師資”。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當前紅色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些難點問題,歸根結底要靠構建“大師資”體系來破解,要靠建立一支“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思政教師隊伍來完成。一是建立健全思政課兼職教師制度。圍繞紅色資源融入,在不斷優化高校專職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基礎上,鼓勵高校聘請黨政領導、科學家、老同志、先進模范等擔任思政課兼職教師,形成英雄人物、勞動模范、大國工匠、紅色基地講解員共同參與思政課教學的長效機制,推動專兼結合、相互協作育人模式的發展,夯實鑄魂育人的紅色力量。二是開展高校思政課教師的紅色文化素養提升工程。通過思政課教師的紅色基地研修、紅色文化研究項目委托、紅色文化人才專項培養等多種方式,全方位助力思政“大師資”人才培養,發展一批立場堅定、真才實學和經驗豐富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后備人才,為紅色資源教育入腦入心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作者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中心特邀研究員﹔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項目編號:20JD710050)、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項目編號:2022SKMY01)的研究成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