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理論圓桌會】深刻理解和把握高質量發展

2024年01月18日09:12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集理論之思,匯大家之言。《理論圓桌會》欄目,緊跟理論熱點,關注理論動態。

本期主題: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們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高質量發展,更好承擔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高質量發展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

國家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康義撰文指出,習近平經濟思想創造性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科學論斷,明確了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鮮明主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這是在深入分析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條件和階段、全面認識和把握現代化建設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具有全局性、長遠性、戰略性意義的重大判斷。

高質量發展是夯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物質基礎的客觀要求。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過去我們解決溫飽問題、實現全面小康,靠的是發展,今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更要靠發展,尤其是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破解發展難題、跨越發展關口的必由之路。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高質量發展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選擇。隻有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才能突破瓶頸制約,順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根本目的的重要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這就需要經濟發展不僅要“做大蛋糕”,更要“做好蛋糕”“分好蛋糕”。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涉及就業、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多個民生領域,體現了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環境等方面的更高要求。推動高質量發展,能夠更好把發展成果轉化為生活品質,不斷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需要,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把握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和基本要求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昌林發表文章提到,高質量發展內涵十分豐富,從經濟發展角度看,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的內容。

從理念看,高質量發展是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一方面,是要實現經濟增長從要素驅動轉向效率驅動,通過加強科技創新、優化經濟結構、推進改革開放等途徑,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另一方面,還包括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改善生態環境、保障安全等內容。高質量發展的鮮明特征在於,更加重視經濟發展的持續性、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以及就業、收入、分配等一系列社會需要。這與過去的高速增長階段不一樣,必須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從過程看,高質量發展是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辯証統一的發展。“質”通常是指經濟發展的結構、效益,“量”通常指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從一定意義上講,高質量發展等於質量系數乘以速度。一方面,質的提升為量的增長提供持續動力,核心是要通過“三轉”(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轉型、增長動力轉換)、“三變”(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四鏈融合”(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放大乘數效應。另一方面,量的增長為質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任務,提出要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按14億人、匯率不變、不考慮物價因素計算,要在2035年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的中等發達國家門檻,2023年—2035年期間,年均經濟增速要保持在4%以上。同時,這也是防范化解風險、有效開展大國戰略博弈的需要。因此,既要著力推動質的有效提升,也要努力保持經濟增速在潛在增長率水平以上。如果沒有質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長將不可持續﹔如果沒有量的合理增長,經濟結構優化、產業轉型升級、區域協調發展、民生福祉改善都將是無本之木。

從結果看,高質量發展是居民有就業、職工有收入、企業有利潤、政府有稅收的發展。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進民生福祉,核心是實現高質量就業,不斷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同時,企業也要實現合理的利潤回報,隻有這樣,企業才有擴大投資和發展的動力,才能不斷給社會創造新的就業崗位。此外,政府稅收也要保持合理增長,才能不斷提高社會公共服務水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把握好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要求

南開大學校長陳雨露認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這與“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明確了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和方向。

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隻有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才能保証高質量發展的正確方向,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匯聚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磅礡偉力﹔才能發揮黨建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政治引領和政治保障作用,把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行動真正落到實處。

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創造中國發展奇跡的重要制度基礎。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提供制度保障。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倡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為發揮各種要素所有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供制度保障。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科技實力競爭。必須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推動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通過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我國經濟才能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不斷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牢牢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

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建設農業強國,基本要求是實現農業現代化。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筑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基。

增進民生福祉。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必須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明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執委會副主任、中央團校副校長林江提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必須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牢牢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以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近幾年,隨著全球政治經濟環境變化,逆全球化趨勢加劇,有的國家大搞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傳統國際循環明顯弱化。與此同時,國內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躲不開、繞不過,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我國是一個超大規模經濟體,而超大規模經濟體可以也必須內部可循環。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國內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特征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推動形成宏大順暢的國內經濟循環,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既滿足國內需求,又提升我國產業技術發展水平,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下一階段,需牢牢抓住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更好統籌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要更好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強對國際循環的吸引力、推動力﹔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有針對性地加快補齊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短板,解決“卡脖子”問題,在關鍵時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環,確保在極端情況下經濟正常運轉﹔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積極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著力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同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高國內大循環的覆蓋面﹔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增強國內外大循環的動力和活力,以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保持我國經濟平穩健康運行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把發展的主導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全力以赴寫好高質量發展這篇“大文章”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朱香敏認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統籌協調、動態平衡,在進程中把握方向,在關系中把握本體,在實踐中把握規律,全力以赴寫好高質量發展這篇“大文章”。

第一,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賦能高質量發展。堅持“四個面向”,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第二,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后勁。第三,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強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持續放寬市場准入,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不斷擴大同各國利益的匯合點,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帶來新動力、新機遇。第四,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持續有效防范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重點領域風險,打好化險為夷、化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有力維護經濟安全、金融安全、社會安全,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第五,以人民高品質生活檢驗高質量發展。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聚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把惠民生的事辦實、暖民心的事辦細、順民意的事辦好,不斷把發展成果轉化為生活品質,轉化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凝聚起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來源: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學習時報)

(責編:劉圓圓、秦華)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