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學者專欄
分享

 《毛澤東詩詞精讀細品》導讀 

汪建新

2024年01月11日08:59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我向大家推介中國文史出版社2024年1月幫我出版的新書《毛澤東詩詞精讀細品》。寫這本書,純屬偶然。這是一本在微信群“首發”的書,先前沒有周密的計劃,啟動后也沒有詳細的提綱,完全是“草鞋沒樣,邊打變像”的過程,一切都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的。

《毛澤東詩詞精讀細品》,汪建新 著,中國文史出版社,2024年1月版

《毛澤東詩詞精讀細品》,汪建新 著,中國文史出版社,2024年1月版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為了積極推進黨史學習教育,第二季度,全國政協《“國學”讀書群第五期讀書計劃》把學習主題確定為“品讀毛澤東詩詞,重溫中共黨史,堅定文化自信”。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邀請了幾個專家進行輔導,我有幸成為受邀專家之一。現在是網絡時代,大大小小的微信群多如牛毛,沒見過一個以毛澤東詩詞為主題進行學習交流的讀書群。我想起《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與齊王談論賞樂的經典對話:“曰:‘可得聞與?’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2021年5、6月份,在四個周六的晚上八、九點之間,我用音頻文件在線導學並互動交流了四個專題:《從毛澤東詩詞感悟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從毛澤東詩詞汲取斗爭精神與智慧》《從詩詞感悟毛澤東的偉人家風》《詩人毛澤東的井岡情結》。“國學”讀書群有數千人,高手雲集,很多人對毛澤東詩詞爛熟於心。和他們交流是一種享受,讓我充分領略到了“獨樂樂,不若與人”“與少樂樂,不若與眾”的無窮樂趣。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趁熱打鐵,2021年第三季度《“國學”讀書群第六期讀書計劃》繼續以“精讀毛澤東詩詞,重溫中共黨史,堅定文化自信”為主題,繼續邀請我進行導學。我又在周末導學了三個專題:《敢教日月換新天——天下情》《踏遍青山人未老——樂山情》《會當水擊三千裡——樂水情》。但這次,他們給了我一個“晨學”的新任務:“每天早晨7至8點之間,發送900字左右精學毛澤東詩詞的文字材料。”

2021年7月12日,我發送了第一條信息:“毛澤東為什麼能寫詩?”第二天是:“毛澤東喜歡什麼樣的詩?”馬上我就意識到了困難。900字,篇幅不夠,剛剛點題就要收筆。於是,我調整成每天1500字左右,這樣大體能把問題說清楚。我的思路也開始清晰起來:以問題為導向,每天推出一個問題,自問自答,我問我答。

接下來的一系列問題是:毛澤東是一個怎樣的詩人?為什麼說毛澤東詩詞堪稱史詩?毛澤東的詩詞創作有何特點?學習毛澤東詩詞有何現實意義?毛澤東如何看待自己的詩作?等等。很快,讀書群有了積極反應,群友們感覺這些問題具體實在,解答也很解渴。特別是中國文史出版社的領導關注到這些內容之后,主動和我聯系,希望我朝著能把最終文字變成書稿的方向努力。

這給了我很大的激勵。於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向前推進,連續自問自答了22個問題。這些問題相對宏觀,涉及詩人毛澤東的藝術底蘊、欣賞偏好、風格特點、詩學主張、自我評價,也涉及毛澤東詩詞的傳播方式、普及過程、重要版本、社會反響、詩壇地位、學習方法,等等。這些問題是基礎,是鋪墊,也是關鍵。半個多月下來,“國學”讀書群的群友對毛澤東詩詞有一個總體的了解和把握。

隨后,我開始轉入毛澤東詩詞的微觀層面,賞析和解讀毛澤東詩詞。毛澤東詩詞賞析研究的著作層出不窮,但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我以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9月版的《毛澤東詩詞集》和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的《毛澤東詩詞全編鑒賞》(增訂本)為藍本,同時也參考了其他一些毛澤東詩詞版本。

我把《七絕·呈父親》作為毛澤東的第一首詩作來解讀。1910年秋天,毛澤東離開韶山,前往湘鄉縣就讀東山高等小學堂,臨行前他給父親留下《七絕·呈父親》。這首詩不是他的原創作品,很多毛澤東詩詞的版本沒有收入,歷來不被研究界所看重。人們拘泥於考証原詩的出處,而忽視了毛澤東究竟為什麼急於走出鄉關,忽視了這首詩所表達的毛澤東對其父親的獨特情感,忽視了這首詩對毛澤東人生歷程的重要影響。正因為如此,這首詩進行重新分析和解讀,是有一定意義和價值的。

我按照時間順序對毛澤東詩詞逐一進行解析。根據作品的繁簡和深淺不同,採用了靈活方式。有些作品隻用一個問題進行解讀,多數作品則用多個問題進行多角度、多層面解析。這樣做,既可避免因篇幅短而使解答蜻蜓點水、不得要領,也能使每篇文字內容聚焦。所有作品都從作品背景、創作時間、寫作地點、留存手跡、作者自注、發表過程、修改情況、詩句釋義、典故出處等方面進行分析和評點,充分考慮到了要讀懂一首毛澤東詩詞作品,應該關注、了解哪些信息。比如,《沁園春·雪》背后有很多故事,傳播過程充滿傳奇,作品內容又博大精深,一次性用1500字來解讀,難免大而化之、語焉不詳。在實際操作中,用了4篇問題解答來呈現:《沁園春·雪》的藝術魅力何在?《沁園春·雪》是如何發表的?“山城雪仗”是怎麼一回事?如何把握《沁園春·雪》的思想主題?這樣做,既能解疑釋惑,又顯得從容不迫。

這些內容是解讀毛澤東詩詞應知應會的基本面,反映毛澤東詩詞作品的狀貌特征和來龍去脈。這些信息散見於各種毛澤東詩詞書籍之中,真真假假,需要加以辨析,去偽存真。比如,《七律二首·送瘟神》影響很大,不少毛澤東詩詞版本認為是“毛澤東1958年7月1日寫於杭州”。隻要一核查,就能發現這種說法明顯錯誤。據《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三卷記載:1958年5月2日上午,毛澤東從武漢飛回北京,1958年8月4日晨零時二十分乘專列離開北京。這期間,毛澤東一直在北京,怎麼可能於7月1日在杭州視察並寫下《七律二首·送瘟神》?況且杭州和江西余江,在地理上是東西關系,不是南北關系,“遙望南天,欣然命筆”從地理上說不通。這一說法以訛傳訛由來已久,令人深思。毛澤東說過:“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有鑒於此,我在引述各種資料或文獻時盡可能核實、查驗,並做到凡引必注。

每首毛澤東詩詞都有個性,都有背后的故事。我對一些作品背后的珍聞、傳奇進行了追根溯源。比如,1936年,在保安的窯洞裡,毛澤東將《七律·長征》抄贈給埃德加·斯諾,斯諾將其寫入《紅星照耀中國》。1937年10月,英文版《紅星照耀中國》在倫敦戈蘭茨出版公司出版。1938 年2 月,獲得斯諾授權的上海抗日救亡人士胡愈之等人以“復社”名義集體翻譯、出版《紅星照耀中國》的中譯本,更名《西行漫記》。《七律·長征》由此成為第一首在國外發表、隨后在國內發表的毛澤東詩作。

“詩無達詁”是文學解讀活動的一個重要原則。一般情況下,毛澤東是主張詩人不解詩的。毛澤東關於他的詩詞作品的注釋和評論,隻要不涉及原則和史實問題,往往都採取豁達的態度。然而,對社會上各式各樣的注解,毛澤東也並非全然不在意。

1958年12月21日,他在對文物出版社1958年9月出版的《毛主席詩詞十九首》的批注中寫道:“我的幾首歪詞,發表以后,注家蜂起,全是好心。一部分說對了,一部分說得不對,我有說明的責任。”

要准確解析毛澤東詩詞,讀懂毛澤東的本意,首要依據就是毛澤東本人的批注、自注。比如,《憶秦娥·婁山關》寫得深沉含蓄,人們往往只是籠統地感慨於作品的“大氣磅礡”“充滿英雄主義氣概”,這種理解非常膚淺。在《毛主席詩詞十九首》上的批注中,毛澤東曾自注道:“萬裡長征,千回百折,順利少於困難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如果不能感悟到毛澤東內心的“沉郁”,就意味著根本沒有讀懂這首詞。該詞是攻克婁山關之后寫的感懷之作,可這場勝仗隻能緩解一時之危,還不足以徹底扭轉紅軍的危局,紅軍仍然處於國民黨重兵圍追堵截的險境之中,這是毛澤東打了勝仗依然“心情沉郁”的根本原因。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感受到“西風烈”的嚴峻與憂思,才能准確體悟到“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深沉與悲壯。以此類推,解讀《菩薩蠻·大柏地》《清平樂·會昌》,也必須循著同樣的方法和邏輯,才能品讀出作品隱含的“郁悶”心情。

《毛澤東年譜(1949-1976)》卷六記載:1973年7月17日,毛澤東會見美籍華人物理學家楊振寧。“談到毛澤東的詩詞時,楊振寧說:我讀了主席的長征詩,‘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特別是‘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我很想去看看。毛澤東說:那是長征快完時寫的。講了一個片面,講不困難的一面,其實裡面有很多斗爭,跟蔣委員長斗爭、跟內部斗爭。有些解釋不大對頭。如《詩經》,兩千多年以前的詩,后來做解釋,時代已經變了,意義已不一樣。我看,過百把年以后,對我們這些已不懂了。”毛澤東不經意間講的幾句話,道出了詩詞創作與詩詞鑒賞的一條重要規律,即詩詞作品是特定時代的產物,不讀懂那個時代,就無法讀懂那個時代的詩詞。

白居易《與元九書》有雲:“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幾十年來,對毛澤東詩詞的賞析文字汗牛充棟,然而,“不大對頭”的解釋屢見不鮮。一些人淺嘗輒止,不深入了解作品背后的“時”和“事”,憑主觀、想當然,望文生義,隨意發揮。比如,對《七律·到韶山》“喜看稻菽千重浪”一句,絕大多數人的解讀都不恰切。人們僅憑作品寫於1959年這一信息,就判斷毛澤東在韶山看到了農村紅紅火火的大好形勢,主觀臆斷這是對“大躍進”的頌揚。之所以如此,他們對毛澤東返回韶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缺乏了解。殊不知,毛澤東在家鄉所見到的景象,遠沒有想象的那麼好。特別是毛澤東請老鄉吃飯時,餐桌上殘羹不剩的尷尬場面,更是令他心情沉重、百感交集。新中國已成立十個年頭,可鄉親們的吃飯問題還沒有解決好,毛澤東怎能不憂心忡忡?很顯然,“喜看稻菽千重浪”一句,不是毛澤東已經看到的現實,而是他熱切期盼出現的前景。隻有領悟到這兩者之間的截然不同,才能深刻感悟到一個政治家的強烈憂患意識,一個人民領袖的真切為民情懷。不摒棄望文生義的解讀模式,就難以根除對毛澤東詩詞的理解偏差。對《清平樂·蔣桂戰爭》的誤判是如此,對《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的誤讀是如此,對《七律·吊羅榮桓同志》的曲解也是如此。

連續90天上傳毛澤東詩詞解析之后,給我的任務完成了,“國學”讀書群的主題也改變了。但我沒有就此罷手,而是一鼓作氣寫到了第138篇,只是改為發送到我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一直到2021年11月27日才告結束。138個問題,138篇短文,已經完全具備了匯編成書的篇幅。而后,我對所有短文進行修改、充實、完善,將字數擴充到1800字左右、2000字以內。於是便有了呈現給讀者的這本《毛澤東詩詞精讀細品》。這種篇幅印到書上,也就兩、三頁紙,幾分鐘便可讀完。

本書分兩個板塊。我把第一階段的22個問題作為第一輯,總體分析詩人毛澤東和毛澤東詩詞,是本書的“鋪墊”。第二輯由116個問題解答構成,對毛澤東詩詞逐一進行解析,是本書的“主干”。

需要說明的是,第138篇所涉及的《訴衷情》,本不該納入《毛澤東詩詞精讀細品》。迄今為止,沒有人能夠提供該詩出自毛澤東手筆的任何真憑實據。然而,它在坊間流傳甚廣,以訛傳訛,甚至有些毛澤東詩詞版本將其收入,而對其來源又不加考証,要麼人雲亦雲,要麼避而不談。為了正本清源,肅清流毒,我通過深入的窮本溯源,有根有據地認定《訴衷情》不是毛澤東的詩作,鄭重其事地將其從毛澤東詩詞作品中剔除出來。這種態度是負責任的,這種做法是理性的,也是必要的。

“無心插柳柳成蔭。”盡管最初並沒有寫書的想法,見到自己的文字匯集成冊並公開出版時,我還是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要感謝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對我的充分信任,在給我任務的同時,也促使我把十多年來研究毛澤東詩詞的積累、心得、感悟變成書稿。解答138個問題的過程,與其說是幫助群友學習毛澤東詩詞,不如說是促使我深入品讀毛澤東詩詞的壓力和動力。要感謝中國文史出版社的領導與編輯,是他們的高度重視與辛勞付出,才使這些微信群信息變成書稿得以奉獻給讀者,使我有機會和更多人分享我品讀經典的樂趣。當然,毛澤東詩詞博大精深,見仁見智,我的“精讀”是否“精當”,我的“細品”是否“入味”,心裡也不免誠惶誠恐。不當之處,還懇請讀者朋友直言不諱、不吝賜教。

(作者簡介:汪建新,江西婺源人,1964年9月出生。英語學士、美學碩士、企業戰略管理博士。現任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教授、副院長、一級巡視員,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副會長。2005年8月至今,致力於毛澤東詩詞的教學與研究。著有《毛澤東詩傳》《品讀詩人毛澤東》《常讀常新的毛澤東詩詞》等﹔主講電視藝術專題片《毛澤東的詩人情懷——閱盡人間春色》《毛澤東的詩人情懷——尊前談笑人依舊》。2017年11月,人民網開設《汪建新專欄》。)

(責編:代曉靈、秦華)
相關專題
· 汪建新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