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理論圓桌會】重視人工智能的發展與安全

2023年12月05日14:4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集理論之思,匯大家之言。《理論圓桌會》欄目,緊跟理論熱點,關注理論動態。

本期主題: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工智能的技術革新是助推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之一。作為最具代表性的顛覆性技術,人工智能在給人類社會帶來潛在巨大發展紅利的同時,其不確定性也會帶來諸多全球性挑戰。理論圓桌會集納近期專家學者關於人工智能的發展與安全的相關文章,與大家一起學習。

推動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發展

華南師范大學教授朱定局撰文表示,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牢把握推動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更好服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各項目標任務。

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有利於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把握新科技革命浪潮,加快人工智能研發和應用推廣,是我們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抓手,是推動我國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戰略資源。

人工智能具有多學科綜合、高度復雜的特征,要求我們加強研判、統籌謀劃、協同創新、穩步推進,把增強原創能力作為重點,以關鍵核心技術為主攻方向,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全面增強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能力,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化,努力在人工智能發展方向和理論、方法、工具、系統等方面取得變革性、顛覆性突破,確保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同時,圍繞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促進人工智能同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技術推動各產業變革,不斷培育新增長點。

科技是發展的利器,也可能成為風險的源頭。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發展,要加強潛在風險研判和防范,強化對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約束和治理,堅決打擊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仿冒他人身份實施詐騙、影響傳播秩序和社會秩序、損害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等違法行為,維護人民利益和國家安全,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整合多學科力量,加強人工智能相關法律、倫理、社會問題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倫理道德。

人工智能技術重構傳播生態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市社科院傳媒與輿情研究所副研究員趙玉宏認為,近年來隨著算法推薦、語音交互、計算機視覺等技術不斷發展,國外傳媒領域對人工智能的探索運用和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物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推動傳媒業進入智能時代,媒體智能化正在重塑國際傳播領域的原有生態。

人工智能技術引入新聞行業,打破了原有的傳播格局。機器人寫作與算法分發的應用,改變了傳統新聞內容的生產模式,從信息採集、內容制作、產品分發、呈現形式到用戶參與模式等新聞生產的各個環節都產生劇烈變化。人工智能可以幫助寫作者對傳播效果進行預判,以便更好地決定選題,或協助選擇最佳表達形式。

激發通用人工智能“頭雁”活力

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是賦能經濟社會數字化、綠色化雙轉型的主要引擎,具有很強的“頭雁”效應。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撰文指出,我國應在數據要素領先,算力、算法跟跑的現狀下,高度重視夯實人工智能底層技術與基礎軟件,營造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生態,加快推動應用落地。

文章認為,營造通用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良好生態,要對算力、算法、存儲、網絡、安全等關鍵環節進行系統集成,要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產業創新等工作,一體設計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提升自主研發的能力,優化應用場景,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防范人工智能風險

經濟日報刊文提及,人工智能在帶來高效便利的同時,也可能引發隱患和危機。對此,要增強風險防范意識,以富有前瞻性的有力舉措,管控好人工智能技術可能帶來的各類風險。

一方面,要推動技術進步。針對人工智能的模型、算法、數據、隱私和應用等風險和安全威脅,加強安全保護基礎理論研究和前沿安全技術研究,推動關鍵技術應用,構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技術體系,是有效管控人工智能風險的關鍵。這是一個需要各個層面通力合作、集智攻關的長期工作。在社會層面,網絡安全龍頭企業可以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在開展理論研究和技術攻關的同時,加強數字安全人才培養,規范技術標准、測試標准和應用規范,增進數字安全的國內外交流合作,以技術創新引領人工智能安全治理。

另一方面,還要不斷加強管理。不久前,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頒布施行,國家層面的人工智能法草案在提速,各種專門立法也在積極探索。我國正以高度負責任的態度參與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在貢獻中國智慧的同時搶佔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話語權。在實踐中,對發展中的問題應及時回應,充分發揮處於實踐前沿的企業、行業組織的作用。主管單位要與企業、行業組織、科研機構以及公眾建立廣泛的合作和溝通機制,以有效引導企業和行業組織進行自我監管,發揮科研機構協助監督和識別潛在風險的作用,幫助公眾提升人工智能風險防范意識。

(來源: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

(責編:劉圓圓、秦華)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