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理論觀察

【理響中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價值旨歸

魯莎莎

2023年05月06日13:44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論述了中國式現代化命題,深刻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溯源於近代以來中國現代化艱辛探索的歷史進程,是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波瀾壯闊探索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是對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模式的超越,開創了具有高度人本精神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新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立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奮斗的新節點,我們要切實踐行人民至上、共享成果、協調發展、和諧共生和命運與共的價值導向,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人民至上

隻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以人的發展為核心,踐履了發展回歸社會、勞動價值復歸人民的追求。這種理念與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進程形成了鮮明對比。在馬克思看來,以資本增殖邏輯推動的現代化不僅加深了資本家對勞動工人的壓迫剝削,還衍生出人的異化與社會分類。而中國共產黨始終持守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牢牢站穩人民立場,保証我國現代化建設一直在人民至上的軌道上向前推進。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指出,“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並充滿感情地發出“人民萬歲”的歷史最強音。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同志指出:“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奠定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改革開放事業的實踐主體地位。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和人民至上的發展邏輯。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黨的初心,也是黨的恆心。百年來,黨始終將人民挂在心頭、念在心裡,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而奮斗。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於中國式現代化五個重要特征和九個本質要求的精辟論斷,句句圍繞“人民”,處處彰顯“人民”。人民,是探討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面對的主題主線,讓人民生活幸福,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建設的最本質目標。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方面是把人民作為推進現代化的出發點,體現對人民利益、期待和向往的滿足﹔另一方面是把人民作為推進現代化的落腳點,落實“人民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人民群眾觀,豐富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

共享成果

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性立場不僅體現在發展依靠人民的價值選擇上,更核心的方面是體現在發展為了人民和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價值追求上。縱觀近代以來,在資本邏輯規制下,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隻能實現“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的富裕,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的發展不平衡性導致財富分配失衡和社會兩極分化,引發了嚴重的民粹主義和逆全球化浪潮,給國際社會穩定和發展帶來消極影響。中國式現代化摒棄並超越了資本主導邏輯,以人民福祉和人民幸福感、獲得感的實現為奮斗目標,致力於構建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大格局。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價值追求,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鄧小平同志指出:“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率領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近一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提前十年實現了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取得了消滅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開創了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就是“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既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平均主義,更不是均貧富、劫富濟貧,而是先富帶動、幫助后富,從物質富裕到精神富裕,不斷促進從低層次的共同富裕向高層次共同富裕躍遷、從少數人的局部富裕到全體人民的整體富裕躍升。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共同富裕,關鍵點在於“共同”,要解決好發展生產力與共享生產成果的關系,注重初次分配、再分配以及三次分配的協同配置,讓現代化發展成果整體性惠及全體人民,方能彰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優越性。

協調發展

實現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是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也是衡量各國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准。然而,西方以物質現代化為核心的主導邏輯在創造工業文明和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使社會陷入了物質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泥淖,隻有在實現物質生活富裕的同時實現精神生活的充實,才是真正美好的現代化生活。中國式現代化超越了“物質增長至上”的西方現代化模式,始終恪守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在推進現代化建設中著力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就提出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將文化和經濟共同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同志提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等重要論斷。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優勢。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新時代的現代化建設,需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將“五個文明”構筑為一個相互促進、相互貫通的有機整體。既要堅持“文化自信”,弘揚好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的精神追求,提振民族精神,也要著力培育人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建設好人們的精神家園,進而發揮好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証、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的作用。

和諧共生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人類現代化必須理性應對的重大問題,是攸關每一個國家現代化最終成敗的關鍵問題。由於資本主義制度和機械論世界觀的反生態屬性,西方發達國家實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現代化道路,採取輕視自然、支配自然、破壞自然的現代化模式,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還使得部分后發國家陷入經濟環境發展陷阱。不同於西方在資本邏輯驅使下“掠奪自然式”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系統觀念為指導,強調辯証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樹立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科學理念。

我們黨一貫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就發出“綠化祖國”的號召。20世紀80年代初,我們黨就把保護環境作為基本國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將“美麗中國”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同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物質文明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新路。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的重大論斷,彰顯了新時代新征程黨中央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堅定決心和思想智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內涵上是政績觀、發展觀、價值觀、民生觀和生態觀的辯証統一﹔在生成邏輯上由人與自然辯証關系的理論基礎與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實踐邏輯共同促成﹔在實踐路徑上需要健全相關體制機制,在生態價值觀的引導下形成經濟的綠色轉型與升級。

命運與共

從人類文明的共同價值願景來看,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實現中國自身發展的現代化,更是造福世界人民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突破了西方現代化的發展瓶頸,批判並超越了西方現代化國家“國強必霸”“零和博弈”的思維邏輯,呈現出對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追求,為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示范效應和創新經驗,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保存了力量並帶來了新的活力與希望,為人類解放的實現開辟了新的發展途徑。

中國共產黨始終以“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的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和平共處、互利共贏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准測,以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積極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建設,推動形成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真正做到“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的庄嚴承諾,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國際社會回答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世界向何處去的“世紀之問”。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重要方面。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式現代化,需基於“人類隻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的現實,直面全球化時代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與挑戰,致力形成命運相連,休戚與共意識﹔應秉持協和萬邦的天下觀、和而不同的文明觀,希望世界上其他國家都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共同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系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劉圓圓、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