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理論圓桌會】共同富裕路上 如何做到“一個也不能掉隊”?

代曉靈

2021年11月19日14:14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集理論之思,匯大家之言。《理論圓桌會》欄目,緊跟理論熱點,關注理論動態。

本期主題:《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關鍵要“調高、擴中、增低”,即合理調節過高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等收入群體收入。近期,理論圓桌會曾聚焦“調高”這一概念(如何加強對高收入的規范調節,本次推薦六篇理論文章,重點探討為何要“擴中”“增低”以及如何“擴中”“增低”才能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

實現“一個也不能掉隊”的富裕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曹江秋文章回顧,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就提出了我國發展富強的目標,指出“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多次強調共同富裕,指出“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採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們正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不斷夯實黨長期執政基礎。

他強調,共同富裕是“共同”與“富裕”的有機統一。共同富裕首先是富裕,這是前提,也是基礎。富裕是以一定的生產力發展為基礎,沒有生產力的高度發達,就沒有社會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和精神財富的不斷積累,就無法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的富裕,是大家都有份的富裕,是“一個也不能掉隊”的富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少數人富裕、多數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隻有共同的富裕才是社會主義。“共同”是全體人民對於財富的佔有方式,是相對於兩極分化而言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對於財富的佔有程度,是相對於貧窮而言的。“共同”和“富裕”是有機統一的、不可分割的。

他表示,要堅持高質量發展,以創新發展解決影響國民經濟發展的“卡脖子”問題,以協調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以綠色發展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格局,以開放發展提升共同富裕的水平,以共享發展提高共同富裕的質量,把推動高質量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補短板、兜底線,讓人民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是看得見、摸得著、真實可感的事實。【詳細】

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馬建堂表示,要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在高質量發展中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通過收入分配的優化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健全工資決定及正常增長機制,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准,積極穩妥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健全以實際貢獻為評價標准的科技創新人才薪酬制度。拓寬居民租金、股息、紅利等增收渠道。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多渠道增加農民集體和個人分享的增值收益、股權收益、資產收益。

加大稅收、轉移支付調節力度和精准性,平抑初次收入分配差距和貧富差距代際傳遞。健全直接稅體系,完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減輕中等以下收入者稅收負擔。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升民生性支出比重。轉移支付項目更加精准向困難地區和突出問題、薄弱環節集中發力。

更好發揮第三次分配在縮小收入與財富差距中的作用。積極培育慈善組織,簡化公益慈善組織審批程序,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個人和社會組織舉辦公益事業。落實並完善慈善捐贈稅收優惠政策。提高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准,健全經濟困難老年人補貼制度,完善孤兒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兒童生活救助制度,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

持續整頓收入分配秩序,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有效抑制通過非市場因素獲利,對部分過高收入行業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嚴格實行工資調控政策。清理規范工資外收入,規范職務消費和行政公務支出。堅決取締非法收入,嚴厲打擊經濟犯罪活動。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收入信息監測系統。

構建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逐步縮小社會保障待遇差距。將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等新型就業形態人員納入保障水平更高的職工社保體系。完善社會保險的繳費率、銜接轉續、異地直接結算等制度。制定實施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標准常態化調整機制。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逐步推進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的省級統籌。完善兜底保障標准動態調整機制,加快縮小社會救助的城鄉標准差異。完善養老服務體系,保障老年人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體系,著力解決人口流入多、房價高的城市的住房保障問題。堅持“房住不炒”。積極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改革,做好試點工作。鼓勵多余住房用於租賃,提高存量房源利用率。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規范住房租賃市場,加強租賃住房權益保護,加快完善長租房政策。

高質量推進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著力促進醫療服務可及性與健康公平。健全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者、家屬連帶參保激勵機制。加快推進落實基本醫保待遇清單制度。構建重特疾病多元保障模式。加快推進醫聯體、醫共體建設,引導醫院資源下沉基層。加快發展遠程醫療。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控戰略。加強重大傳染病防控,完善傳染病監測預警。加快推動“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創建有利於健康的生態和社會環境。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切實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大力拓寬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渠道。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沉基層,引導群眾自治,實現民事民來議、民來辦。創新社會矛盾預防預警機制,注重源頭治理。完善社會調查制度、聽証會制度、協商談判制度、信訪制度和信息公開制度等。完善勞動保護與公共就業服務制度,著力促進就業機會公平。

深化教育體制改革,著力促進教育公平與社會人力資本積累。擴大普惠性幼兒園供給和覆蓋率。加快城鎮學校擴容增位,改善寄宿制學校條件,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的政策措施。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率先積極探索免費職業教育。調整優化區域高等教育資源布局,推進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更加緊密結合。

加強文化事業建設,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加強優秀文化作品創作和傳播。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化、區域公共文化服務協同化建設。全面實現街道、社區等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間。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鼓勵和引導文化消費。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厚植共同富裕理念。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文明風尚、行為規范,厚植共同富裕理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持續提升公民文明素養,深入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志願服務建設、誠信社會建設、網絡文明建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傳播力。【詳細】

加快實施中等收入群體倍增計劃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鄭功成表示,根據現實條件,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的基本思路,首先是考慮加快實施中等收入群體倍增計劃,即從現在起到2035年,讓中等收入群體從目前的4億人左右增長到8億人左右,佔總人口之比從30%左右提高到60%左右。

他表示,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創造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有日益豐厚的物質財富積累﹔二是有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前者要求必須繼續做大財富蛋糕,在堅持有質量有效益發展的前提下保持國民經濟穩步增長,為居民收入增長和人民群眾生活改善打下更為雄厚的物質基礎﹔后者要求必須高度重視分好財富蛋糕,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盡快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為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與比重快速擴大提供有效制度保障。在此基礎上,確立提低、穩中、調高三管齊下的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基本思路。其中,提低是關鍵,隻有盡快通過多種有效舉措促使低收入者越來越多地進入中等收入群體,才能實現擴中目標﹔穩中是基礎,隻有消除中等收入者的脆弱性,確保其不因住房、疾病及其他意外事件輕易掉入低收入群體,才能快速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調高是合理調節部分群體的高收入,同時激勵先富者通過慈善公益等途徑實現自願共享。

他總結具體的舉措主要包括:通過技術創新與制度變革促使產業升級與結構優化,創造更多中高收入就業崗位,進而促使“白領”與高級“藍領”隊伍不斷壯大,以此奠定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經濟基礎、就業基礎與收入增長基礎﹔盡快扭轉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佔比持續下滑的勢頭並使之逐步提升到60%左右,確保勤勞者能夠致富,確保創造性勞動與復雜勞動能夠獲得應有的收益回報,同時加大稅收調節力度,包括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開征房屋空置稅與超額資本利得稅及奢侈品消費稅等,鼓勵高收入群體通過第三次分配回報社會,抑制投機性收入,堅決打擊非法收入,促使社會分配更加公正合理﹔堅持責任合理分擔和群體互助共濟,持續不斷壯大社會保障的物質基礎,切實加大社會保障制度的再分配力度,在深化改革的條件下盡快促使法定養老、醫療、救助、住房保障等制度走向優化並定型,真正構建起責任邊界清晰、分工明確的多層次保障體系,特別是要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促進城鄉居民的資產或財產積累,盡快打破一些領域的壟斷局面,暢通居民個人投資渠道,進一步強化私人財產保護,讓中等收入者有恆產,讓有恆產者有恆心。【詳細】 

保持就業的穩定性和收入增長的可持續性

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李實、浙江大學共享與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楊一心共同撰文指出,當前,低收入群體體量還比較大,佔全部人口的60%以上。從長遠來看,能不能實現共同富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的提升幅度,取決於有多少低收入群體能夠邁入中等收入行列。不斷拓展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長路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是增加低收入人群就業的穩定性和高質量就業崗位比重。對於低收入人群中收入較高的那部分人,能否順利成為中等收入人群的關鍵,是其收入能否實現穩定增長,而就業的穩定性是收入穩定增長的基礎。促進低收入人群中收入較高那部分人的就業穩定和收入增長,一方面離不開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以及由此帶來的需求略大於供給的勞動力市場﹔另一方面則需要提高這部分人群的勞動技能水平,並在此基礎上增加更多的高質量就業崗位。

二是不斷完善面向農民工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大部分農民工是最有潛力成為中等收入群體的低收入人群。國家統計局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到2020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86億人,約佔總人口的20%﹔其月均收入4072元。按照夫婦雙方均為農民工的三口之家標准計算,這樣的家庭收入已經比較接近中等收入群體的門檻水平了。因此,提升這一部分人群的收入水平,能夠直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促進農民工的就業增長和收入增長,必須進一步健全面向農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降低教育、醫療衛生、救助幫扶等公共服務的戶籍關聯度,以減輕農民工群體的生活成本。

三是健全面向更低收入群體的發展型幫扶政策。要讓更多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等收入行列,從根本上看,需要實施更加積極的發展型幫扶政策,使通過自身努力向上流動成為可能。比如,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增強人力資本投資,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機制﹔依托當地優勢,加大地區特色產業扶持力度,鼓勵低收入人群以土地、資金、勞動、林權、技術為紐帶,通過參股、合作等方式與企業、合作社等建立利益聯結關系,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開展面向市場需求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提升低收入群體的職業培訓效果。

四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目前,脫貧攻堅戰已取得全面勝利,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規模性返貧仍是艱巨的任務。對於最易返貧致貧的群體,需給予更充分的兜底保障政策。【詳細】

發揮基本公共服務兜底和賦能雙重作用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劉旭、社會事業研究室副主任顧嚴撰文指出,兜住民生底線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基本要求,基本公共服務可以看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張基礎安全網。

他們表示,從兜底的角度看,在先富帶動后富的進程中,有一部分社會成員由於所處的自然環境惡劣、所依托的資源匱乏、自身或家人存在重病重殘等特殊困難,有可能難以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但他們最基本的生存發展權益應該得到保障。這時,基本公共服務中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臨時救助等,就要擔負起兜底保障的責任,確保這部分群體也能有立命之本和安身之所。從賦能的角度看,加大教育培訓和衛生健康支出是人力資本形成的重要途徑,是提升人們致富能力的基礎所在。一方面,義務教育、職業技能培訓等基本公共服務提供了人人可以享有的學習機會,讓發展型人力資本更廣泛積累。另一方面,健康水平是生存型和發展型人力資本的重要內容,提升健康水平離不開完善的醫療衛生服務。無論是孕產婦健康服務,還是覆蓋全民的公共衛生服務以及基本醫療保險等,這些公共服務有利於全方位全周期守護人民健康,改善人民健康狀況,提高我國人力資本水平。

他們表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明確提出,要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普惠性人力資本投入,完善養老和醫療保障體系、兜底救助體系、住房供應和保障體系。這為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持續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新進展指明了方向。【詳細】

橄欖型分配結構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現代社會分配結構

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刊文指出,目前我國已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形成了與基本國情、發展階段基本適應的收入分配結構。同時,不可否認的是,收入分配領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比如,城鄉、區域、行業之間收入差距依然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夠規范,隱性收入、非法收入問題比較突出,部分群眾生活仍然比較困難等。根據戰略安排,2020年到2035年是我國由中高收入階段邁進高收入階段的關鍵時期,為了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結構,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應著重處理好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關系之外,還要處理好以下兩個方面的關系:

處理好高收入群體、中等收入群體、低收入群體的關系。構建橄欖型分配結構,要通過差別化的引導和激勵政策來縮小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其中,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是關鍵,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是基礎,規范和調節高收入是抓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要抓住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技能型勞動者、農民工等重點對象,改善居民收入結構,多渠道增加收入,特別是要提高高校、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匹配度和勞動參與率,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待遇水平和社會地位,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創造條件推動更多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等收入行列﹔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主要是提高勞動報酬,培育新興產業和服務業,拓展新的就業渠道,並通過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提高低收入者的職業素質、就業能力,以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規范和調節高收入,不是要搞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而是強調整頓收入分配秩序,依法保護合法收入,合理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范不合理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

處理好城鄉、區域、行業間的收入分配關系。城鄉、區域、行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主要因素。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重點是要堅持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促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的長效機制,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提高農民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比例。縮小區域居民收入差距,應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扶持力度,特別是對一些剛脫貧摘帽的集中連片地區要繼續大幅度增加財政專項扶持資金,加大以工代賑力度,深化東西部對口協作,因地制宜,結合當地資源稟賦和自身特點,增強其致富能力。縮小行業工資收入差距,主要是強化行業發展的協調性,加強行業工資水平的監督和管理。總的來看,要立足於制度創新和加快體制改革,切實縮小城鄉、區域、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努力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詳細】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

(責編:劉圓圓、秦華)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