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獨家特稿
分享

【理論圓桌會】如何理解和實現“共同富裕”

2021年08月23日08:42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集理論之思,匯大家之言。《理論圓桌會》欄目,緊跟理論熱點,關注理論動態。

本期主題: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如何理解共同富裕,如何實現共同富裕?本期《理論圓桌會》推薦六篇文章,從多層面、多角度帶您學習與理解。

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張佔斌撰文指出,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充分體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本質要求。面對新發展階段的歷史新起點,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紅線貫穿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過程。

文章指出,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不是沒有差別的同步富裕、同等富裕、一樣富裕,不是劫富濟貧,不是養懶人,不是城鄉和地區差異徹底消失。而是通過共同努力、共同奮斗、共同發展來共同分享整個國家進步的成果,也就是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逐步富裕。前提是鼓勵勤勞創新致富,靠勤勞實干興邦,靠勤勞實干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強發展能力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暢通向上流動通道,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形成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但最重要的還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沒有扎扎實實的發展成果,共同富裕就無從談起。隻有生產力高度發展了,物質財富的蛋糕做大才更好分配,也更有分配調整的回旋余地。

文章指出,共同富裕是一項系統工程和一連串事件,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緊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前進方向,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牢牢把握“兩個毫不動搖”,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調動方方面面創新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加快構建目標明確、方向一致、相融相濟、科學合理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並提高精准性,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目標扎實邁進。【詳細】

共同富裕要兼備發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續性

浙江工商大學校長、浙江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院長郁建興撰文指出,什麼是共同富裕?如何實現共同富裕?這兩個問題並不容易回答。我們或許可以先回答共同富裕不是什麼。首先,共同富裕不是無差別地在結果上“均貧富”。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強調,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目前,保護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已經被寫進憲法,這決定了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我們都不會通過“削平”先富起來群體的財富來實現共同富裕,而是通過“先富帶后富、幫后富”、通過補齊社會低收入群體的“短板”,在增加社會總體財富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框架內實現共同富裕。

其次,共同富裕也不能只是依靠不斷加重個人稅賦負擔、出台過多的社會政策、過多過高承諾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來實現。一方面,工資收入差距並非造成我國居民貧富差距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過多過高承諾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將面臨財政不可持續的挑戰。北歐國家由於國土面積有限、人口稀少,其“高稅收、高福利”的模式不具有普遍意義。同時即使在北歐福利國家,也已出現活力不足問題,跨國企業和資本外流影響了經濟領域的“造富”能力。可以說,“高稅收、高福利”不適應中國的特殊國情。進一步來講,中國推動共同富裕的行動路徑應當主要基於中國豐富的經濟社會實踐及獨特的國家與社會關系。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在當代中國推動共同富裕的幾個關鍵元素:發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續性,這些既是共同富裕的核心要素,也是推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必要條件,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指出,改革開放后,我們黨深刻總結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打破傳統體制束縛,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推動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正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不斷夯實黨長期執政基礎。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就包括:經濟總量增強、中等收入群體擴大、社會文化生態等協調發展,等等。經濟總量增強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要條件,中等收入群體擴大為社會福利分配提供財稅保障、為消費需求拉動的經濟增長提供強勁動力,社會、文化、生態等各方面全面協調可持續是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

其次,共享性是共同富裕的底色。共同富裕的共享性必須要體現“共同”“公平”“平等”等元素,但又要避免走入平均主義的歧路。在我國推進共同富裕,必須在頂層設計上強化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通過制度創新使人民都有能力和機會參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並共享高質量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強發展能力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暢通向上流動通道,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形成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

最后,共同富裕的第三個關鍵要素是可持續性,包括發展的可持續和共享的可持續。發展的可持續性意味著發展要與人口、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要與社會進步相適應。共享的可持續性不能隻依靠不斷加重個人稅賦負擔、出台過多社會政策、過多過高承諾社會保障水平來實現。【詳細】

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體現了富裕的全面性

清華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艾四林在談及“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時撰文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逐漸呈現出新的面貌,特別是體現在自主性、全面性、協調性、和平性、包容性等方面。其中,在談到“全面性”問題時指出,西方國家能夠解決富裕問題,但是很難解決“共同”“全面”的問題,隻能是實現一部分人富裕、少數人富裕,而多數人還是貧窮的,兩極分化嚴重,這種情況並沒有隨著西方現代化進程而消除,反而有擴大之勢。而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體現了富裕的全面性。按照黨的共同富裕“路線圖”,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可見,中國式現代化解決了西方現代化伴生的兩極分化問題。而且,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把人的全面發展放在突出位置,就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化。【詳細】

探索中國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副院長厲克奧博聯合撰文指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是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之后,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新的奮斗目標。

那麼如何探索和建設中國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第一,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在實踐中,將共同富裕狹義理解為解決收入差距的“唯收入論”,在認識上的誤導性極大。因為從本質上講,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人的發展絕不只是經濟收入的提高,更本質和關鍵的是教育及健康水平、主觀獲得感等方面的提高。

第二,共同富裕既要提供平等發展機會,又要安撫和援助社會競爭失利的地區和人群。我們必須認識到僅僅是發展機會的平等並不能必然帶來滿意度的提升。不同地區的自然資源稟賦和初始發展條件存在明顯差距,不同社會個體的認知能力、自我約束能力、健康水平等方面存在客觀差距,因此要在機會平等的基礎上加上一個對社會競爭結果進行適當補償的機制。

第三,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必須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可塑性以及可改革度,避免僵化性,堅決防止掉入“福利陷阱”。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共同富裕體制必須保持一定的靈活度,能夠隨著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需要而動態調整。

第四,政府與市場同向發力,建設高效的共同富裕體制機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一條基本經驗就是政府與市場要同向發力,應該認真總結好宣傳好。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共同富裕這一課題上,該原則同樣適用。

特別值得強調的一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政府直接或間接持有了大量的生產資料,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優勢,也是未來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詳細】

以新發展理念指導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林光彬撰文指出,黨的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的目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這是黨中央提出的又一個重要階段性發展目標。2021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庄嚴宣告:“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2021年6月10日,黨中央與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這表明我國推進共同富裕正在加速。

林光彬認為,實現共同富裕,要統籌考慮需要和可能,按照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全國上下、中央與地方、各行各業都需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推進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

通過創新發展解決經濟發展動力問題。促進收入增長、推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是經濟發展,經濟發展的速度、效能和可持續性則依賴於發展的動力。 

通過協調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協調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全面推進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必須樹立協調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經濟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推動區域、城鄉以及社會各階層、各行業之間協調發展,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協調性。

通過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干淨飲水、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的更高要求。

通過開放發展促進經濟內外聯動。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順暢穩定,推動形成順暢的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形成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更好地服務和引領世界經濟發展。

通過共享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中,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全體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重點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詳細】

建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試驗區助推共同富裕

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浙江大學共享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實撰文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作出重大戰略部署﹔“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浙江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著力縮小收入差距提出了具體意見建議,特別是賦予浙江建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試驗區”的任務。

文章指出,共同富裕不是搞平均主義。推動共同富裕,需要有更多的中等收入群體。“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以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技能型勞動者、農民工等為重點,不斷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意見》提出實施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行動計劃,這對於實現“率先在優化收入分配格局上取得積極進展”的目標有重要意義。在謀劃這一行動計劃中,要將中等收入群體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所需消費和產業結構升級、人力資本積累、技術進步等的重要支撐,採取有效措施推動橄欖形社會構建,積極為全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積累經驗。

文章指出,要健全居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收入水平是人民群眾最關注的指標,也是衡量共同富裕的最重要指標。《意見》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保持居民收入穩定增長,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基礎。2014年,浙江省政府制定了《關於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持續普遍較快增長的若干意見》,提出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同步。這些年來,浙江走出了一條“藏富於民”的特色道路。站在新的起點上,要拓寬居民增收渠道,穩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進一步健全居民增收的長效機制。【詳細】

(文章選自《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學習時報》、光明網)

 

(責編:代曉靈、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