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獨家特稿
分享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問題》·連載(23)

如何理解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2021年04月22日10:56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編者按:2020年8月下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問題》一書由人民出版社和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提綱挈領,以點帶面,深入闡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核心要義和鮮明特色。人民網理論頻道節選其中篇章連載,以饗讀者。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民族、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的大問題。堅定文化自信,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凸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文化價值和文化理想。

習近平同志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之所以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就在於文化具有極強的滲透性、持久性,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能夠以無形的意識、無形的觀念,深刻影響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現實,深刻作用於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既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又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第一,從人類社會運行過程來看,文化是靈魂。人類社會是一個由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系統組成的多元復雜、相對獨立、互生互補的有機體。對於各系統的不同功能以及相互關系,習近平同志曾經引用一位哲學家的比喻形象地指出:“政治是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2005年8月12日,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刊發的《文化是靈魂》一文中這樣寫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們稱之為構成綜合競爭力的文化軟實力,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文化的核心功能,就是向全社會提供一系列價值觀念,以此引領方向、凝聚人心、整合社會。同樣的道理,在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四個自信”中,彰顯價值理念的文化無疑是靈魂,道路、理論、制度則是文化的表達和價值的外化。歷史反復証明,一個拋棄或者背叛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尤其像我們這樣一個大的民族、這樣一個大的國家、這樣一個大的政黨,如果在文化上處於被動狀態、喪失獨立性,那麼制度、主權等方面的獨立性就會被釜底抽薪。近代以來的悲慘境遇歷歷在目,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醒。

第二,從人類社會發展追求來看,文化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目標。文化作為社會發展方向的引領和歷史文明的積澱,是人類的普遍需求和終極追求,解決的是人類“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等精神世界的根本問題。人們需要通過文化來啟蒙心智、認識社會、獲得思想上的教益,也需要通過文化愉悅身心、陶冶性情、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依歸。特別是隨著經濟建設的推進、物質文明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感到GDP的增長、物質財富的增加並不是社會發展的唯一目標,更不是最高目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提出,發展最終應以文化概念來定義,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現在,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加速進行,人文關懷、心理疏導、精神撫慰的任務更加繁重。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更好地用文化溫潤心靈、舒緩壓力、涵養人生,更好地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成為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

第三,從中華民族自身歷程來看,文化是民族復興的重要支撐。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形成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和合共生、窮變通久等一系列核心價值,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使中華民族得以在危急關頭一次次化險為夷、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也使中華文化在面對外來文明時能夠兼容並蓄、海納百川,不斷自我豐富、自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華民族迎來偉大復興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文化的繁榮興盛,文化愈益成為民族復興的支撐性力量。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意味著中華文化不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智慧,而且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這種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無疑是無比深厚、愈益強大的。

(注:本文系該書第十章第一節部分內容)

(責編:萬鵬、秦華)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