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鵬 吳兆飛
2020年08月14日16:36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編者按:到2020年現行標准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中國戰“貧”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將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六個方面寶貴經驗,探尋脫貧攻堅決勝“密碼”,今天推出第六篇,脫貧攻堅,群眾動力是基礎。
2020年6月8日至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寧夏考察。這是6月8日下午,習近平在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弘德村看望移民搬遷群眾,向村民們揮手致意。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攝
“那星星有啥稀罕?”
出了名的“懶漢”貧困戶李戰文對村裡開展的按星評級活動不以為然。
一段時間后,在貧困戶上上下下比學趕超的過程中,一星未得的李戰文終究是坐不住了,主動找幫扶干部尋找脫貧辦法,立志摘掉貧困戶標簽。就在去年,他被評為了“滿星戶”。
李戰文從“懶漢”到“標兵”的蛻變,得益於其所在的陝西銅川市道東村“八星勵志”扶貧扶志活動。在活動的激勵下,貧困戶爭星脫貧,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村民們把日子往上奔的勁頭越來越足。
人窮志不窮,貧困戶脫貧心勁的不斷提高,折射出群眾自身的內生動力在脫貧中的基礎性、重要性地位。
底氣足、心氣高:扶志提振精氣神
扶貧先扶志,脫貧貴立志。
在貧困與致富的博弈中,黨的領導帶領我們下好了先手棋,各項舉措周密實施布下精准棋。內生動力這一子如何落,則主要看貧困群眾自己。一子落而滿盤活,提升貧困戶的精氣神,則落子不慌、落子有力。
人無精神不立。鉚足精氣神,立志拔窮根,一系列制度和政策支撐,一次次內部動員,確保貧困群眾在扶志立志中有底氣有心氣。
外部“供血”充分,制度保障、政策兜底,群眾脫貧有底氣。
“第一書記”駐村入戶,將扶貧和扶志相結合,在做好群眾思想工作過程中把脈問診、對症下藥,把志氣、信心送到了農戶心坎上,喚醒了貧困群眾作為最廣大勞動者的勞動激情與脫貧意識。
地區協作對口支援,集中全國力量辦好脫貧之事,讓貧困群眾感受到了黨和政府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在發動群眾中激發貧困群眾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主動性,群眾養成向上向好的積極心態,脫貧就具有了可持續的內生動力。
強信心,提志氣,“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大到國家宏觀戰略,小到鄉村建設方案,一系列制度安排,解決了群眾的“精神貧困”,改造了群眾的精神風貌,脫貧的底氣更足了,脫貧的腰杆也變硬了。
內部“造血”充足,自力更生、脫貧光榮,群眾脫貧有心氣。
在星級評比中找不足尋差距、在農村大喇叭宣傳中鼓干勁明方向、在村內宣傳欄知政策解疑惑……這些接地氣的宣傳方式和常見的農村物件,有效帶動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樹立典型示范、宣傳榜樣力量。一個個脫貧攻堅中的優秀代表人物,一段段值得借鑒的脫貧事跡,脫貧攻堅路上的身邊人身邊事,激勵著貧困群眾力爭上游不落伍,形成了脫貧光榮的良好氛圍。
無志山壓頭,有志人搬山。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實現扶貧與扶志的深度融合,變外力資源幫扶為內部主動作為,群眾自身觀念意識的提高為脫貧各項工作的深入開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給民需、育民知:扶智破除“等靠要”
扶貧先扶智,治貧必治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注重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注重培育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活力,注重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啟民智、給民需、育民知,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才能更好地解決“看不見的貧困”。
扶智給民需,多一技之長,確保群眾脫貧有方。
缺技術、少方法……技能培訓有的放矢,彌補貧困群眾技能空白,增強了脫貧致富本領。從生態扶貧的樹林養護到旅游扶貧的項目管理,貧困群眾從零起步,知識技能從無到有,以千方百“技”開拓脫貧之路。
一技在身,脫貧有本領。近日,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共同主辦的全國扶貧職業技能大賽拉開帷幕,以技能促就業、助脫貧,341名參賽者晒手藝、拼技術,在同台競技中盡展脫貧之能。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的建設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岳奎認為,技能培訓是提升貧困群眾脫貧能力的重要舉措,要按照“缺什麼、補什麼、需什麼、教什麼”的原則,在培訓上更具針對性,通過提升貧困群眾的文化素質和實用技能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同時,要針對不同需求,開展分類培訓,不能搞“一刀切”。
扶智育民知,無后顧之憂,確保群眾脫貧有望。
底子薄、根基鬆……面對貧困地區群眾整體素質落后情況,脫貧攻堅精准發力,“教育下鄉”破除“貧困思維”,實現學習知識“富腦袋”、學以致用“富口袋”。
“智慧課堂”遠程指導教學、專家與骨干教師幫扶結對、設立科技課堂、培育校園足球隊……貴州省長順縣採取多項舉措,匯集優勢區域教育資源,在探索“組團式”教育扶貧模式中取得頗多亮點。
補短板強弱項,教育扶貧讓貧困地區鄉村教育既能享受到硬件資源帶來的便利,也能獲得源源不斷的優質教師資源。在這一全方位、立體式幫扶模式助力下,截至去年底,貴州66個貧困縣已有2632所鄉鎮中心校以上學校與優質學校結成“一對一”幫扶關系,貧困地區脫貧的教育之基得到鞏固。
借他山之石,行脫貧之力。教育扶貧的成效直接影響貧困縣的“造血”能力,這項長久之計,在久久為功中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為貧困地區未來發展播種下希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貧窮並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頭腦空空,怕的是知識匱乏、精神委頓。”技能知識的普及推廣,確保貧困群眾脫貧有方﹔教育扶貧的普及引導,則使貧困群眾脫貧有望。從“輸血”到“造血”,從“授魚”到“授漁”,內生動力足了,群眾則能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敢於走出貧困狀態。
要脫貧、會脫貧:內生動力“扶長遠”
外部幫扶“幫眼前”,內生動力“扶長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正確處理外部幫扶和貧困群眾自身努力關系”。在脫貧攻堅中,政府、社會、市場各盡其責,堅持“扶上馬,送一程”的扶貧之策,但馬跑得快不快、遠不遠,終究是要看騎馬人的駕馭能力,脫貧之路走得穩不穩,終究取決於群眾自身內生動力足不足。
內生動力足,貧困群眾要脫貧。
“人窮志要強,致富路更廣”“不當貧困懶漢,爭當脫貧模范”“自強脫貧光榮,坐等靠要可恥”……在脫貧攻堅的“前線”,常常能看到類似這些脫貧標語,言簡意賅,催人向上。
標語的背后,體現的是貧困群眾自強自立的信心、脫貧致富的勇氣和不甘貧窮的斗志。主動脫貧已成為群眾的共識,它作為一種價值取向,激勵群眾切實克服各種“等靠要”思想和消極畏難情緒。
變“救濟式扶貧”為“開發式脫貧”,變“物質扶貧”為“精神脫貧”,變“輸血扶貧”為“造血脫貧”……這些扶貧方式方法的逐步轉變,反映出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越來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從“要我脫貧”轉為“我要脫貧”,不變的是脫貧攻堅的對象,變的是脫貧主體的能動意識。內生動力喚醒了群眾主人翁精神,不甘居人后,不拖“摘帽”后腿,主動“要脫貧”真正讓貧困群眾能夠行有方向、趕有目標。
內生動力足,貧困群眾會脫貧。
找准路子,邁開步子,干出樣子,在內生動力的有效激勵下,貧困群眾憑借一技之長即能拔除“窮根”。
外部幫扶下,產業扶貧給貧困群眾提供了更多選擇,市場的產業之需與群眾的脫貧之技恰好形成“合力效應”,群眾的內生動力助力產業扶貧路走得寬。
據統計,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支持,2/3以上主要靠外出務工和產業脫貧,工資性收入和生產經營性收入佔比上升。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
在脫貧攻堅這場史無前例的“大戰”中,我們已經探索出了不少決勝“密碼”:加強領導是根本、精准是要義、資金投入是保障、各方參與是合力、從嚴從實是要領。黨和政府、社會、市場等參與主體協同發力,制度、政策、資金等各要素各施所長,多措並舉,在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中啃下不少硬骨頭。但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群眾動力是基礎,提升群眾自身內生動力,幸福生活才會成色十足。
推薦閱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