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干部的“職業倦怠症”需及早治愈

張小草

2018年08月27日14:34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不久前,筆者參加了一次培訓。在分小組討論環節,有一名中年干部的發言之坦誠,令人印象深刻。他表示,自己在同一個單位同一個科室工作了十幾年,盡管早已成為所在崗位“行家裡手”,每年檢查考核也都能順利通過,但面對毫無“新鮮感”的工作,總想做點什麼,卻總“提不起精神”,常常覺得“沒意思”“心累”。

他所描述的工作狀態,與心理學中“職業倦怠症”十分吻合。這種“症狀”又稱“職業枯竭症”,它是一種由工作引發的情感、精神與體能上入不敷出、身心俱疲的感覺,也就是所謂的“心累”。重復的工作內容、較大的工作壓力以及長時間難以解決的個人晉升、心理焦慮等問題,容易讓人對工作產生厭倦、煩躁之感。

在機關單位,有這種“症狀”的人不在少數,甚至呈現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有的干部工作沒幾年就開始“干一行、恨一行”。“職業倦怠症”最終在工作中表現為兩個極端:一種是“硬撐死扛”型。面對新人的不斷涌現,工作要求的不斷提高,出於強烈的事業心和對自我近乎苛刻的要求,對待工作大包大攬、親力親為,終年加班加點,一旦結果不盡人意,極易身心俱疲、就此消沉﹔一種是“佛系麻木”型。眼看著已經“上不去”了,索性隻著眼於自己那塊“熟的不能再熟”的“責任田”,堅決不接手任何其他事情,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提前退休。看似落的清閑、寵辱不驚,實則碌碌無為、內心空虛。

無論是哪一種表現,“職業倦怠症”產生的負面影響都不容小覷。它不僅不利於干部個人的身心健康、進步成長,更容易影響整個單位工作效率、干事氛圍。中年或中層干部雖然少了許多年輕時敢闖敢拼的勁頭,但還遠未到“看破紅塵”“寵辱不驚”的程度。由於工作和生活中的客觀原因,存在一定程度的“職業倦怠症”情有可原。倘若就此整日暮氣沉沉、毫無干勁,於自己於工作都百害而無一利。

當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初露端倪時,往往是解決的最佳時機。干部的“職業倦怠症”亦是如此,需及早干預、及早“治愈”。

一方面,注重自我調節,“自愈”是關鍵。要學會轉換思維方式,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沉下心來發現可創新、可改進、可完善的環節,力求在原本熟悉的領域做出更新、更好的成績﹔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勇於走出“舒適區”,通過調整工作崗位,到基層一線、到人民群眾中去,到更具挑戰性、更加“吃勁”的崗位上去﹔提高自我抗壓能力,正視工作中的失敗與挫折﹔適當地休假,緩解精神壓力,並多與家人、朋友溝通,舒緩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適量的運動、充足的睡眠。

另一方面,必要的人文關懷亦不可少。“良言一句三冬暖”,對待“職業倦怠”症狀明顯的干部,領導與同事不能簡單地視作“鬧情緒”“不在狀態”而不管不問,“冷處理”,要主動關心關愛。與領導的談心談話、與同事的聊天溝通,往往能讓他們獲得莫大的激勵與溫暖。此外,在干部管理的制度制定上,多一些“有溫度”的內容。當下許多地區都已制定了激勵干部擔當作為的實施意見、辦法,其中對關注心理健康、豐富文體生活,減少不必要的加班、落實年休假制度等都做了十分明確的規定。相信這些體現“厚愛”的舉措一旦落實好,必將讓更多的干部受到激勵,以更有勁的狀態、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

(責編:張恬恬、謝磊)
相關專題
· 清風時評
· 網評精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