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協舉辯証法:方法論的躍遷升級

韓慶祥 梁映敏

2018年05月07日09:2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內容提要:當今時代,世界出現了全球化、多極化趨勢,各個國家和地區間的經濟合作、政治往來、文化交流不斷加強,同時在理論和實踐領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運用矛盾分析方法,然而,僅僅依靠矛盾方法是不夠的,還需要確立新的方法論———協舉辯証法。這種新的方法論應以達到激發社會活力和促進各方和諧為目的,既能對現有諸多社會矛盾進行協調,又能對各種自然資源、社會資源進行互補式調配。協舉辯証法是在堅持矛盾分析方法的基礎和前提上對后者的發展,是既包含矛盾分析方法又高於矛盾分析方法的方法論。筆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時代發展的需求,從協舉辯証法的時代訴求、協舉辯証法的基本內涵、協舉辯証法的主基結構入手,探討了協舉辯証法的理論維度、現實維度、歷史維度及其意義,指出其當代任務是化解諸種社會矛盾及現實中的不協調與不和諧,避免沖突與對抗,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和諧發展。

關 鍵 詞 協舉 方法論 一主二基 創新 升級

哲學的創新發展是由社會實踐發展決定的。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軌跡表明,社會發展一旦離開哲學思維方式的創新,各項工作就不可能有突破性進展。哲學思維方式的創新發展需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協舉辯証法,是在哲學思維方式上進行創新發展的一種新的嘗試。

協舉辯証法的基本內涵

協舉概念,起初是我們在探究解決辯証矛盾的新方法時所發現的。列寧曾說: “辯証法就是從對立面的統一中把握對立面。”這句話把傳統辯証法的本質要義說透徹了。從協舉思維來看,矛盾雙方各自的對立面即矛方和盾方是發展的,而發展是靠“介質”助推的。雖然矛方與盾方運動的方向不同,但就運動本身來說,卻是矛方和盾方共同的需要與特征。因此,運動是矛方與盾方的統一點。如果把這個統一點作為矛與盾紐結在一起的絕對需要的話,運動便是矛與盾之發展的“介質”“中介”。在個體矛盾中,運動是矛方與盾方的共同介質; 在群體矛盾中,運動同樣是“顯態矛盾體”與“潛態矛盾體”的共同介質。

矛盾分“發展態”和“持舊態”,持舊態是相對靜止態。由於持舊態矛盾是相對靜止的,兩個絕對需要的矛方與盾方可以永續存在。而發展態矛盾是運動的,因而必然有三個絕對需要: 矛方、盾方和介質,沒有介質,矛盾無法發展。運動是物質自身的必然屬性,矛方與盾方是物質自身存在的結構形式。從動態思維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時,就應當把物質的必然屬性———運動計算在內,否則這樣的“物質”就不是現實真實的物質,而是經過了思維著的頭腦抽象了的“物質”。因為現實的一切物質存在包括整個物質世界都是“活”的而不是“死”的,從“死”物質中思考得來的道理,怎能符合“活”的物質世界的客觀實際? 這就是說,正如對矛盾的認識一樣,持舊態物質是兩個“絕對需”: 材料、意識; 發展態物質是三個“絕對需”: 材料、意識和運動。

很明顯,靜態宇宙存在兩個“絕對需”就足夠了,而動態宇宙的存在勢必要有三個“絕對需”。兩者的區別就在於: 動態地理解宇宙現象,把運動看成“活宇宙”的“絕對需”。同樣,對物質的概念,也要作“活的”理解,唯有如此,才能把“宇宙是物質的”唯物論立場堅持到底、貫徹到底。此外,由於物質是通過運動而派生意識,運動比意識更原始,運動既是物質“孕生”意識的助產婆,又是意識反過來作用於物質的介質,所以,運動是物質與意識的共同的“絕對需”。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就產生了“物質與意識協調運動而並舉宇宙”的看法。“活”的動態的宇宙,隻有通過物質母與意識子並舉,才能夠使宇宙不斷發展。正像人體一樣,肉身與精神協調並舉,生命才是鮮活的。眠態人體是肉身、精神兩個“絕對需”,而醒態人體便是身、心、動三個“絕對需”,人體是身、心通過“動”協調矛盾來並舉生命的。同樣,宇宙是物質、意識通過“運動”來協調矛盾而並舉時空實現永續的。我們把從物質、意識兩點“絕對需”認識宇宙的方法,稱作“兩點論”,把從物質、意識、運動三個“絕對需”理解宇宙的方法,稱作“三半論”。這裡涉及“半”的概念,“半”是從矛盾發展全程講的。半,既包含二分之一,也包含大半、少半等。協舉思維倡導的是從兩點論認識實實在在的持舊態宇宙,從三半論認識虛實相間的發展態宇宙。

應當看到,“三半論”不是對兩點論的取代,更不是否定,而是肯定性的超越、補充性的繼承和發展,是協舉思維。協舉方法論的目的之一,就是將兩點論與三半論協調並舉。

那麼,什麼是協舉? 簡言之,協舉就是多方面協同並舉。協即調節而使之和諧、調適而使之恰當、調整而使之優良; 舉即托挺而使之躍上、托付而使之攀升、托管而使之並進。協舉一詞的總內涵是多方面協同並舉,共享發展。多方面協同並舉,能把分散物質的作用聯合起來,使總效果優於分散效果之和,能把各方面的積極因素都統合一處、相輔相成地互動式共享提升。孔子曾說: “禮之用,和為貴。”我們講的“協舉”,就是在新歷史條件下,在新的知識背景下,用新的哲學理念來闡述一種更為深刻、系統的“貴和”思想。我們講的“協舉”范疇,著重從有機的動態統一中,去系統理解事物的協同並舉與提升,強調的是隨需應變的整體性與全面性的統一,繼承性與創新性的統一,發展性與持續性的統一。協舉的意義在於對無序而互動著的矛盾群進行協調優化,提升至和諧有序狀態,以最有利於可持續發展。因為,從整體上說,矛盾是發展的動力; 從系統上講,和諧是發展的可持續動力。

協舉的具體表現是實現交叉躍遷。交叉,在這裡意味著需要協調、協作; 躍遷,是指以並舉、互舉的形式向上發展。並舉,指兩方同時向上發展;互舉,指兩方或多方相互促進向其他方向上發展。任何協調、協作都是通過交叉才發揮其和諧統一的功能,產生趨同、合作的效果。任何並舉、互舉都是多方在整體提升中同時完成自身的提升。

具體說來,協舉包括以下幾個層面的協調並舉:

( 1) 多系統交叉。多系統交叉,是指派生源向新的發展方向發展時表現的協力互補、多樣並舉現象。如果不是多系統協力,作用力無法集中於一點。“社會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互相協調或相互匹配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機制。”①用在矛盾系統上,協舉的多系統交叉,是指使多種矛盾系統協調互補,合力集中一點,實現多樣並舉。多系統交叉包括以下幾種形式: 巨系統的某一部分向另一巨系統的某一領域滲透; 一系統的某一特性向另一系統的某一特性融通; 一系統的某一優勢向另一系統的某一劣勢填補; 系統的某一本質向另一系統的某一本質開放; 系統的某一中心向另一系統的某一中心靠攏。交叉的結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雙方共贏”的和諧局面。協舉中的交叉,區別於同一。同一是相輔相成,交叉是相互滲透。不存在統一性的對立存在就沒有交叉產生,但隻要有對立性與統一性的動態共存,就一定有交叉,這是因為動態的對立性自身的發展受統一性的制約,在統一性的制約下,任何對立面都要與對方發生聯系,對立的雙方如果不聯系,就無法表達統一性,這就是說發展著的矛盾都會有交叉發生。

( 2) 多整體躍遷。躍遷,是指飛躍式、突破性提升。多整體躍遷有以下三種含義: 整體的質變性發展; 對立的雙方通過交叉實現統一性; 統一的對立面通過整合達到新的發展態。用在整體矛盾上,協舉的多整體躍遷,是指讓多種矛盾的整體協同運作,實現多元並舉。整體躍遷是協舉的集中體現。美國當代系統論者 E. 拉茲洛等人指出,整體性是現代系統論的重要原則,復雜現象大於因果鏈的孤立屬性的簡單總和,解釋這些現象不僅要通過他們的組成成分,而且要估計到它們之間的聯系的總和。有聯系的事物的總和,可以看成具有特殊的整體水平的功能和屬性的系統。這種整體觀是卓有成效的,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把整體性原則應用於方法論。②

下一頁
(責編:孫爽、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