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軍
2017年01月23日08:34 來源:光明日報
風清氣正,則民德歸厚,天下歸心。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如此告誡即將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裡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話音剛落,“貪污、浪費和官僚主義”之風就接踵而至,居功自傲者有之,腐化墮落者有之。誓言不當李自成的毛澤東和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揮淚斬馬謖,嚴懲大貪污犯張子善、劉青山。消息傳開,人心大快,中國共產黨廉潔清正、法紀嚴明、法不容情和公正無私的形象,深深鐫刻在人民的心裡。殷鑒不遠,來者可追。2013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廣大干部群眾對餐飲浪費等各種浪費行為特別是公款浪費行為反映強烈。聯想到我國還有為數眾多的困難群眾,各種浪費現象的嚴重存在令人十分痛心。浪費之風務必狠剎!”進而指出,一定要牢記“奢靡之始,危亡之漸”的古訓,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來一次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切實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於人心向背。如果我們脫離群眾、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持,最終也會走向失敗”,這正是中國共產黨對執政合法性基礎認識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中國共產黨把民心作為最大政治,既是對歷史上政治發展的經驗總結,也是對執政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以人民為核心來探討執政規律,是中國政治文明的重要傳承。“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以民為本”“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等論斷,都是強調人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並圍繞民心向背反復闡明為政之精髓,揭示執政合法性之要義。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夫為政在順民心。苟民之所欲者,與之﹔所惡者,去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如此等等,雖然表述不盡一致,但闡明的是同樣的道理。失去了人民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和工作就無從談起。黨要繼續經受住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就必須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堅持把民心作為最大政治,把民心作為執政合法性之基礎,並非是難以把握的抽象概念,而是具有豐富內涵的具體存在,民意、民生、民主等概念是支撐民心的最基本要件。如果說民心向背是執政合法性的基本原理,那麼民生改善就是維護執政合法性的第一要務。毛澤東曾如此說道:“如果我們不能使……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們就不能維持政權,我們就會站不住腳,我們就會要失敗”﹔鄧小平更是強調,“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就是死路一條”。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習近平總書記仍然強調要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並特別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民生為要,固然不錯,但停留於此,還遠遠不夠,顯然還跳不出黃炎培先生所說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實踐表明,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是中國共產黨維護執政合法性基礎的根本制度選擇。
中國共產黨堅持把民心作為最大政治,作為執政合法性的基礎,把順民意、厚民生、行民主作為執政的指標和要件,使民意、民生、民主三者有機統一、相互促進、互為條件,在政治實踐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合法性理論。這種合法性具體體現為歷史合法性、結構合法性、績效合法性與目標合法性。中國共產黨以實現國家獨立、人民解放、民族團結,在洗刷歷史恥辱的進程中取得執政的歷史合法性﹔以先進政黨和合理制度安排,在結構合法性上實現了對中國以往制度和西方政黨政治的雙重超越﹔以超大國家治理、超常規發展的奇跡,在績效合法性上實現了對西方現代化模式和現代化進程的雙重超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展合作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戰略選擇,在執政的目標合法性上體現了人類最崇高的追求與夢想。實踐表明,民心向背,並非不可測度的抽象概念,而是能夠科學判定執政合法性的具有真正現實意義的政治尺度。民心向背,作為中國共產黨對執政合法性基礎的科學總結,作為中國政治文明的一個偉大發現,對世界政治文明和政治學的發展也具有重要啟發意義。
(劉世軍,作者系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黨的建設數據庫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