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中國發展觀察》>>每期精選

因地制宜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2】

刁鵬飛 汪建華 鄒宇春 趙晨昕 韓 磊

2016年12月06日11:0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因地制宜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以家庭生活和社區關系營造為中心促進農村偏遠地區教師隊伍穩定

城鎮化過程中,農村學校面臨優秀師生資源流失、基礎教育設施投入不足、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學校周邊環境復雜、當地社會“讀書無用”觀念盛行等方面的困擾。其中,缺乏一支穩定、完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當地農村教育面臨的最為核心也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個別村小甚至出現青年教師全部轉走,隻剩校長和教務處主任的尷尬局面。

調研組到訪的村小學校遠離鎮中心,村鎮之間道路曲折狹窄,交通非常不便,所在鎮遠離縣城,是典型的偏遠地區。當地經濟條件一般,縣財政難以為鄉村教育提供有效支持,在該鎮小學教師普遍缺乏的情況下,因縣財政拮據一度停止招聘教師。盡管如此,該校現在仍然形成了一支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學校現有正式教師8人,代課教師3人,除執教30余年的校長外,其余老師皆為80后,師資力量基本能滿足200多名學生、6個班級的教學。正式教師中,隻有1名教師因為家住鄰村,可能會調走。其他教師在本地皆已成家生子,至少在近5年不會有工作調動。這支穩定的教師隊伍的形成,實際上是經歷過大批外來教師流出之后的結果。自2002年縣教育局對外公開招聘教師的政策實施以來,該校先后招進21名青年教師,14名選擇離開的教師原籍貫都不在本村委。待遇低、離家遠、交通不便、難融入、學校不解決基本的食宿等,是促使這些青年教師調走的主要原因。一是鄉村教師待遇低。他們相對縣城教師沒有課外收入的機會,甚至相比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收入也不佔優勢。二是教學任務重。在鄉村教師人數缺乏、人員高度流動的背景下,在崗教師課時較長,且需要同時擔任數門科目的教學。人員流動與教課任務重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三是偏遠地區交通不便,信息通訊不暢,這讓在高等教育和現代都市生活方式熏陶下的青年教師非常不適應。在城鎮化浪潮下,即使是外出務工民工都尋求在縣城買房置業,鄉村青年教師更是想盡辦法往縣城及其附近區域調動。四是許多外來教師難以融入當地社會。在“生於斯長於斯”的鄉村熟人社會,外來教師在當地的社會交往和職業發展都非常受限制。再加上遠離出生地影響家庭團聚和父母照料,這類教師流動性非常大。

如何在市場化、城鎮化浪潮沖擊下,化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招聘難、留人難的問題,維系農村學校的優秀師資,某村委小學的實踐經驗為調研組提供了有益啟示。

相比外來的教師,該校本地青年教師在從教數年以后,基本都能適應鄉村生活。他們在工作中也能很快熟悉學生的家庭情況,並主動與學生家長互動。調研發現,老師對執教班上學生家庭貧困與否、父母是否外出、有無家庭暴力、家長是否重男輕女等情況,如數家珍。還有一些細節也讓調研組印象深刻,比如每個教師都有學生家庭的通訊錄,如果有異常情況老師都會聯系學生家長。學生家庭異常的,老師也會去家訪,例如,在發現有學生被家長虐待后,全校老師出動,反復給家長做工作。對當地社會的熟悉和完整的家庭生活,既便利了老師與學生、家長的互動,促進了教學工作的開展,也增強了老師的歸屬感和工作主動性。一些教師,尤其是學校領導,還積極參與當地的公共事務,學校也由此進一步整合到當地社區中。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待遇低對教師的積極性還是有所影響的。當地農民隻顧眼前生計輕視子女教育的風氣,也進一步妨礙了教師與學生家長的互動。從長時間的比較來看,青年教師在農村社區的融入程度,與老一輩教師也有所差距。教師地位聲望下降、現代都市生活方式的浸染、城鎮化需求的增強,是其中的關鍵因素。

政府、學校、家庭、社區協力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偏遠地區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迫切需要建立一整套的教育均衡保障機制。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促進教育公平﹔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要求,因地制宜探索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各項保障機制。所謂因地制宜,就是要認識到義務教育問題不僅僅是教育單方面的問題,而是關涉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家庭、社區的復雜性、綜合性的問題。因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現不可能由教育主管部門一家獨立完成,需要探索政府、學校、家庭、社區共同著力的解決方案,才有可能改善基層學校的教育質量、提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全面發展水平。

(一)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應當考慮。在制定教育方針、理順教育體制、調整教育布局和增加教育投入方面,確保偏遠、貧窮、農村地區的義務教育發展水平。具體來看:

1.國家應提高義務教育經費統籌水平,把教育經費列為地方財政第一位的保障經費,提高偏遠地區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水平。現有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是“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這對之前的“分級辦學、分級管理”來講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對偏遠地區財政困難的縣來說依然存在經費保障力度不足的問題。貧困縣的教育經費本身就少,縣裡在經費短缺時不得不把國家的教育撥款挪用到其他更急需的方面。在地方政府的考核過程中,建議採用教育經費保障一票否決制。

2.應該整體布局教育資源投入,以中央財政支出補貼偏遠地區教師待遇。偏遠區縣由於財政收入有限,在調研縣,甚至出現因縣財政不足停招教師的情況,更不用提進一步的教育投入。為避免地方財政截留或挪用教育經費,建議中央財政支出以兩種方式撥付:一是專門津貼,如偏遠地區教師津貼直接打到教師工資卡中﹔二是專門的設施投入,如電子設備、學校食堂、校舍建設等,通過成立專門的基金會,專人負責經費撥付、建設評估工作。以中央財政補貼偏遠鄉村學校和教師,是營造教師家庭生活和社區關系、穩定教師隊伍的基本政策保障。

3.改進教育編制管理,因地制宜合理配置農村偏遠地區的中小學教師資源,確保教育質量。教育編制目前採用“生師比”根據學生人數確定教師編制,但在農村生源下降,班額不變的情況下,可以考慮採用“班師比”來確定農村地區教師編制。合並教學點和班級的學校可以適當縮減教師編制,而對寄宿制學校,還應增加心理和生活指導教師的編制。

4.提高偏遠地區的教師補貼標准,建立能夠吸引優秀人才的偏遠地區教師長期服務薪酬獎勵計劃,提高偏遠地區教師的經濟社會地位,鼓勵年輕教師安心服務偏遠地區的義務教育。推動建立農村青年教師職業發展長期規劃,政府主管部門保障農村青年教師的專門培訓機制,擴大教師在農村中小學的決策參與空間,幫助教師明確職業未來發展的目標。切實保障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待遇。

5.改革學校考評指標體系。改變目前以學生考分為主導的教學成果考評和教師績效考評指標,建立涵蓋教育過程、教育公平、教育質量的綜合考評指標體系。教書育人工作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決定了考評指標應當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降低學生考試分數在學校考評和教師考評中的權重。

6.推遲義務教育階段的住校年級,降低義務教育階段的生師比,擴大寄宿制學校的教師編制,要求寄宿制學校配備更多樣的教師類型,特別要關注學生的生活指導、心理輔導。

7.全面評估“撤點並校”政策的作用,探究學校、家庭、社區在學生全面發展中扮演的角色,探索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成長環境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作用。學校布局和班級規模要根據地域和人口,因地制宜做好規劃,縮小城鄉學校在資源配置上的差異。

(二) 學校應當以家庭關系和社區營造為中心促進義務教育均衡。

基於對農村教育問題的考察和地方性經驗的挖掘,調研組認為,在偏遠鄉村學校,以家庭生活和社區關系營造為中心促進農村偏遠地區教師隊伍穩定是一條可行的解決問題方案。具體來看:

1.農村教師招聘和分配可以同時兼顧教學能力和地域來源,鼓勵青年教師回籍貫地應聘就業。在保証就業公平的前提下,鼓勵青年教師到籍貫所在縣、鎮、村委應聘。教育主管部門在師資分配時,考慮設立教師籍貫來源地就近原則,並配之以提高偏遠地區教師補貼等的相關政策。同時,應進一步加強現有的教師定向培養制度,可以增加偏遠地區教師定向培養指標。農村偏遠地區教育工作者反映,現有的定向培養指標尚難真正緩解鄉村教師缺乏的困境。鼓勵青年教師回籍貫地應聘,定向培養本地青年骨干,是促進偏遠鄉村教師扎根當地、將學校教師和教育整合進農村社區的基本支點。

2.以學校區位和交通情況為依據制定偏遠津貼標准,切實提高偏遠地區教師待遇。當地教育工作者反映,現有的偏遠津貼太低,每個月220元左右的津貼並不能真正吸引青年教師到偏遠地區執教。同時,鄉村教師的食宿問題也有待解決。部分學校教學設施建設並未考慮教師住宿和伙食問題,這給外地教師或者在縣城買房教師的生活和工作帶來諸多不便。為教師提供臨時住所和學校食堂餐飲,是應對當前教師城鎮化趨勢和便利外地教師的重要舉措。尤其是對願在偏遠地區工作的外地教師,應該切實解決其食宿問題,建構其在當地社區的歸屬感。另外,應該結合年輕教師的信息化需求,增加相關電子和網絡設備。待遇提升是穩定偏遠鄉村教師隊伍、吸引本地籍貫優秀教師回鄉執教的基本前提。

3.改變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評分中的唯分數論,全面有效地在應試教育基礎上實現素質教育。在資金和編制上,讓學校有足夠的工資和專職人員保証音樂、體育、地理等素質課程的開展。同時,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學校應設立激勵機制,鼓勵老師和學生共同創建課件或授課形式,想方設法利用偏遠地區的獨特自然和文化資源,提升教師和學生的教和學的主動性。

(此文的分析基於中國社科院和教育部青年學者到中部地區偏遠鄉鎮的調研資料,教育部的李大鵬、李琦、李清霞、汪洋、雷豐伊、孫明博、趙然,江西省社科院的張小華、丁牛牙,全程參與調研、多次參與討論,提出許多中肯的意見和建議。他們的工作對本文的寫作起到重要的作用)(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報)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

上一頁
(責編:沈王一、趙晶)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