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中國發展觀察》>>頭條

王一鳴:創新與經濟發展的動力轉換

2016年12月06日10:1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創新與經濟發展的動力轉換

中國經濟下行已經持續六年多時間,現在正處在筑底的過程中。如何發揮創新的引領作用,加快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打開經濟增長的新空間,這是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面臨的重大課題。

創新是提高投資效率的根本途徑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運行發生積極變化,特別是工業品出廠價格在經歷54個月負增長后已轉為正增長,企業利潤在年初由負轉正后保持穩定增長,特別是在產能過剩矛盾十分突出的重化工業部門,包括煤炭、原油、鐵礦、水泥、鋼鐵、有色金屬等行業價格明顯回暖,企業利潤由負轉正,這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分不開的。供給側改革持續發力,有效引導和改善市場預期,推動經濟運行發生多方面積極變化。

與此同時,經濟企穩短期內還難以擺脫對投資的依賴。從需求層面看,投資依然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特別是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前三季度,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佔全社會投資比重超過48%,為2010年以來同期最高點。現在市場也在討論,如果明年房地產投資放緩,經濟還能否保持持續增長,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從過去幾年來看,投資效率是逐步下降的。2015年我國增量資本產出比(ICOR),也就是每新增一元GDP所需投資達到6.7元,比2010年4.2元提高近60%,這也就意味著投資的邊際效率在逐步下降。繼續依靠投資和生產要素的高強度投入,推動經濟增長的空間在逐步收窄。與此同時,投資效率下降對應的問題就是,要保持穩定的收益,就必須提高杠杆率。過去幾年,我們的債務杠杆在持續攀升。按照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測算,2010年至2015年,我國非金融部門負債總規模年均增長16.6%,比同期名義GDP年均增速快約6個百分點,是國際清算銀行報告所列43個經濟體中增長最快的。

如何擺脫這種局面,最關鍵的就要提高投資效率。創新是提高投資效率的根本途徑。供給側改革,從短期看,主要是以存量調整為主,即通過“三去一降一補”,把存量沉澱的生產要素解放出來﹔從中長期來看,則要注重培育新的增量,通過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潛在增長水平,最根本的還是要依靠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樹立創新發展理念,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隨著新動力加快成長,對舊動力的替代作用逐步增強,創新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位置和重要性會進一步凸顯出來。

供給側改革的長期目標就是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在推進“去降補”和存量資產調整的基礎上,還要加大力度培育新的增量,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重塑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從國際經驗看,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經濟擺脫困境,雖然供給學派的政策主張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幫助美國經濟走出“滯脹”泥潭的還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經濟”。信息技術產品的摩爾定律,推動技術突飛猛進和廣泛的產業變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寫了失業與通貨膨脹相互替代的菲利普斯曲線,推動增長率和生產率雙增、通脹率和失業率雙降。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

當前,從全球范圍來看,盡管科技革命還沒有形成,主要經濟體的勞動生產率在下降,但是新技術正在加快孕育,如工業領域的工業4.0,商貿領域的電商、跨境電商,金融領域的互聯網金融,教育領域的慕課(MOOCS)和研發領域的網上研發平台等,技術融合趨勢加快,制造業范式發生新變化,產業發展孕育新形態,誰能在科技創新方面佔據優勢,誰就能夠掌握發展的主動權。

前沿技術正在發生變化。2015年世界經濟論壇十大新興技術榜單包括:燃料電池汽車、新一代機器人、可循環利用的熱固性塑料、精准基因工程技術、積材制造、自然人工智能、分布式制造、能夠感知和避讓的無人機、神經形態技術和數字基因組,這也表明了技術變革對生產力發展帶來的巨大影響。

從全球來看,創新在五個領域最為活躍。一是信息技術進入新一波創新浪潮。以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信息產業發展升級換代。例如,物聯網技術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發展。據統計,自2010年以來傳感器銷售額每年增長70%,射頻識別(RFID)標簽和傳感器價格大幅下降。這個技術群正在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帶來生產率的極大提升。

二是新能源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發電效率不斷提升,而成本卻在大幅下降,正在悄然改變能源使用方式。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太陽能成本從1990年的每瓦8美元降到2012年80美分以下,風電成本已接近煤炭和天然氣發電成本。預計到2025年,太陽能的平准化電力成本將繼續下降60%-65%,風電將下降25%-30%。新能源佔全球能源消費的比重已達到14%左右。

三是生物技術進入產業化階段。基因測序技術正以比“摩爾定律”更快的速度發展,目前用1000美元的測序機器,幾個小時就能完成一個人的基因測序,而第一個人類基因測序由一個科學家團隊花了近30億美元、耗時13年才於2003年完成。2012年,全球生物技術藥物銷售額達到1690億美元,佔全球藥品工業銷售額18%,預計2020年將超過三分之一。

四是新材料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例如,從2004年首次人工生產出石墨烯,到2011年IBM已經制造基於石墨烯的集成電路。預計到2025年左右,石墨烯將成為繼硅材料后的新一代信息基礎材料。它可能在工業生產領域廣泛滲透,包括從芯片到其他各個領域的材料應用,將會對材料技術帶來革命性的變革。

五是智能制造和機器人技術廣泛應用。目前,智能工業機器人的價格平均為每台10萬-15萬美元,預計到2025年將下降50%,並廣泛應用於工業制造、康復醫療、國防軍工等領域。中國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機器人市場,近年來機器人產業迅猛發展,推動智能制造技術的深刻變革。

下一頁
(責編:沈王一、趙晶)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