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06日10:1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創新發展中具有特殊使命
經過30多年發展,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先進制造業聚集區和區域經濟增長極,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和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區,在創新發展中承擔特殊使命。
當前,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正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期。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強調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要成為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和實施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成為構建開發型經濟新體制和培育吸引外資新優勢的排頭兵,成為科技創新驅動和綠色集約發展的示范區”,這是在新的發展階段,賦予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新使命。
過去,經濟技術開發區主要採取以“鋪攤子”為主的發展模式,外向型產業集聚發展,形成了龐大的產業規模。面對制造業全球性產能過剩,需要轉向“上台階”為主的發展模式,關鍵是產業升級和創新要上台階,而產業升級與創新是融為一體的。
從發展趨勢看,傳統制造業大規模擴張階段將要結束。例如,汽車制造業,從日本和韓國經驗看,在高速增長進入中速增長階段后,隨著汽車保有量增速大幅下降,汽車市場擴張速度明顯放慢。我國目前的汽車保有量大約是1.63億輛,相比較過去,汽車市場高增長階段也將要結束,市場空間也會逐步收縮。盡管今年的汽車銷售量還比較旺盛,但這與車購稅優惠是有關聯的。
從發展趨勢看,未來將進入以提升產業價值鏈和產品附加值為主體模式的發展階段。而進入這個階段,最大的瓶頸不是電力、交通,而是研發和創新能力。過去,高度依賴加工組裝、缺乏技術創新和品牌的產業體系,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競爭格局的變化,不加快提升研發能力,部分已有的技術路線和生產能力將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經濟技術開發區如何適應市場競爭格局的變化
過去,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主要得益於優惠政策和要素驅動,隨著體制的完善和要素成本的增加,不可能再走要素驅動的路子,必須依靠科技創新、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
更加注重發揮企業家才能。創新是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商業化、市場化過程,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企業家最核心的功能是創新。我國在信息通信、互聯網、數字經濟領域,產生了華為、阿裡巴巴、騰訊等引領型企業,形成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模式,與任正非、馬雲、馬化騰等一批創新型企業家崛起是分不開的。政府的職責主要是,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建設科研基礎設施,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制定產業標准和商業規則,維護市場秩序,減輕企業家創新風險,從而為創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推進市場導向的科技創新。創新以需求為導向才有生命力。創新需要市場充分競爭,需要千千萬萬的市場主體在試錯中找到方向。要通過競爭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向優勢企業集聚。同時完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技術成果向企業轉移機制,加大對創新企業的扶持力度。
把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結合起來。著力突破研發、設計、標准、品牌、供應鏈管理等關鍵環節,力求掌握核心技術,增加高附加值環節的比重,提高產品的知識、技術和人力資本含量,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競爭力,布局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強化科技創新的人才基礎。創新的根本在人才,尊重創新人才是創新活動的根本准則。進入轉型升級階段,人才相對於其他生產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隻有尊重和用好創新人才,才能激發和釋放創新活力和潛力。要積極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和成長機制,完善人才評價、流動和配置機制,使各類人才的創新智慧和潛能競相迸發。
建立一批新型研發機構。隨著產業分工深化,要鼓勵研發、設計等部門從制造業企業逐步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同時,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新能源汽車等新興領域,按照國際標准,組建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取得一批原創性科研成果,打造新技術供給的“生力軍”,以增量改革帶動傳統體制科研機構的存量改革,構建更加高效的科研體系。
充分利用國際的科技資源。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科技資源特別是科技人才的全球化趨勢在不斷增強。要放鬆管制,簡化程序,搭建平台,引進國際一流創新團隊和創新人才。激勵企業到國際市場參與競爭,在海外建立研發中心,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國外科技資源。
北京亦庄開發區具有創新資源的獨特優勢,在轉型發展中需要重點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突出重點戰略領域。加快建設“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和“科技與文化融合發展示范區”。培育科技型文化產業,重點發展傳媒影視、設計服務、文化產品交易、會展休閑版塊。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通過建設車聯網示范區,延伸智能汽車產業鏈。鞏固集成電路產業優勢。大力發展互聯網產業,重點是大數據、雲服務、物聯網。優先發展智能裝備產業。加快提升生物醫藥產業。
第二,培養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鼓勵企業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創新研究,重視顛覆性技術創新。依托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設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領域核心技術。
第三,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充分借鑒硅谷經驗,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營造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吸引集聚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人才、核心技術、高端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第四,構建有利於創新發展的體制生態。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強化金融支持創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創新培養和吸引人才的機制。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文是作者11月6日在“國研智庫論壇·2016年會暨中國智庫創新科學園企業入園簽約儀式”上的演講,本刊記者姜巍根據錄音整理,發表前經作者審定。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中國發展觀察》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