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

不斷把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推向前進

——關於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的對話

2016年11月15日08: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主持人:

本報理論部主任編輯 何民捷

嘉賓: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學部副主任 周弘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蘇格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 陳志敏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教授 劉江永

長期以來,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加強同各國的友好往來,致力於同各國人民一道,不斷把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推向前進。當前,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本版今日刊登的理論對話和思想縱橫,對這一主題進行探討。

——編 者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主持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主席在紐約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上發出的倡議。為什麼說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當今世界時代潮流?怎樣理解中國提出的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

周弘:當今世界,技術進步和經濟全球化形成相互促進的態勢,各個國家的貿易活動、生產投資、社會網絡和思想交流密不可分地聯結在一起。這使得各國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合作共贏成為一種客觀現實,世界出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象。隔斷這些交流與合作的紐帶,意味著雙輸或多輸的結果。基於上述變化,主權國家的治理職能和范圍發生了變化,外部世界的影響不可避免地滲透到國內。對外貿易直接影響國內生產,國際協議影響到國內氣候、能源、市場等方面的治理,這些都不是單個國家可以操控的領域,隻有接受國際合作才能更好地保護本國利益。所以,主權國家必須在全球領域裡、在國際舞台上謀求對本國發展有利的外部環境,國家相互影響的深度和廣度史無前例。中國提倡的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符合世界發展大勢,與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方向相吻合,是人類進步的推動力。全球化數十年發展形成了眾多全球治理的理念、機制、方法和實踐,而中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方式是其中最富有前瞻性、實踐性和廣泛代表性的理念。

蘇格:在當前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的歷史背景下,各國利益相互交織、深度融合,即便國家間在政治制度、歷史傳統、社會文化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異,合作共贏卻是國際社會的最大公約數。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我們也希望世界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國與國之間、不同文明之間平等交流、相互借鑒、共同進步,齊心協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這就是說,世界上隻一家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不夠的,隻有大家都走和平發展道路,在平等的基礎之上相向而行、良性互動,才能實現彼此和平相處,共同發展道路才能越走越寬。為推動實現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目標,中國倡導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中國自身發展同各國共同發展有機結合,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社會共同進步緊密連接。

陳志敏:人們可以看到,當今時代世界出現了許多亂象,大國競爭局部激化,地區沖突此起彼伏,恐怖主義事件不斷發生。一些人因而擔心我們正在回歸歷史,回到二戰前充滿沖突和爭斗的地緣政治時代。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特別需要看清時代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潮流趨向。透過紛亂的表象,世界的演進仍然呈現出從熱戰到冷戰到大國和平發展的脈絡,即便冷戰后西方大國不斷武力干預一些發展中國家,但這些干預常常得不償失,因而約束了大國對外武力干預的進一步沖動。發展正在成為各個國家的主要訴求,即使是發達國家,在經濟危機的不斷沖擊下,也在把增長的任務放到國家治理的優先地位。事實上,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都需要國家間總體上的合作才能實現。在這個過程中,圍繞著相對獲益的競爭將伴隨始終,但合作帶來的絕對獲益是每一個國家都不能視而不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正是在對當今世界時代潮流的本質把握、對世界仍然充滿挑戰和亂象的充分認識基礎上提出來的,體現出中國在世界事務中新的歷史責任和高度自覺。

劉江永: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人類原本應有的生存狀態。但是這種原本應有的狀態卻屢遭人為破壞而急需再造。例如,中國在國際上講和平外交、強而不霸,但有些國家就是聽不進去、不相信。因為他們往往以己度人,認定大國崛起必定以軍事力量挑戰原有大國地位,發動稱霸戰爭。但實際上,帝國主義時代后起列強發動爭霸戰的邏輯,在戰后殖民地體系瓦解的時代背景下已難以解釋現實。當今時代,世界面臨的共同課題是人類的可持續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可持續安全是人類的共同需求。因為沒有安全,發展就可能失去意義。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離不開可持續安全與可持續發展,這是當今世界兩大戰略主題。

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主持人:習近平主席強調,推動全球治理體制向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為我國發展和世界和平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怎樣看待中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如何推進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

蘇格:就國際政治整體形勢而言,大國力量對比持續“東升西降”,世界多極化趨勢更加明顯,新興經濟體不斷發展,國際社會中維持和平的力量持續壯大。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已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但全球治理任務艱巨,規則制定和秩序走向之爭更趨激烈。非傳統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國家間利益相互依存又彼此斗爭,滲透到國際關系的各個領域。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對國際與地區事務影響力日益增大,亦為國際社會所普遍關注與借重。中國應冷靜觀察、客觀分析、統籌兼顧,掌握國際關系變化的實質及客觀規律,樹立全局眼光,既堅定維護和不懈拓展國家核心利益,又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國應用好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透過各種事物的表面現象,洞察其本質和深層內在聯系,把握當今時代發展脈搏,看准世界格局演變的長遠趨勢和方向。不管全球治理體系如何變革,中國都要積極參與,發揮建設性作用,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為世界和平穩定提供制度保障。

周弘: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曾經是世界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又經歷過被西方列強侵略瓜分的歷史,批判地學習過西方各種治理理念。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積累了豐富的發展經驗。作為一個奉行改革開放政策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借鑒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經驗,積極主動地克服各種困難和障礙,融入全球經濟體系。這些歷史經驗匯入了中國對世界事務的理解,形成了與西方均勢理論、零和游戲邏輯與方式不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以上經歷中可以看出,中國在世界事務中的身份和地位具有特殊性、包容性。以中國方式解決全球治理的難題,更加強調平等參與和利益共享,更加尊重並支持聯合國等國際治理機構的作用。變革全球治理體系不是以一國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而是以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共贏為宗旨,以多種文化文明共存共榮為目的,尋求全球治理新的路徑和方式。

劉江永:在全球治理方面,世界各國對中國的期待越來越大。中國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同時要與世界一切友善待我之民族和睦相處,共同致力於全球治理體制的創新。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努力推動全球治理體制向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元並存、多元一體的方向發展。聯合國1992年成立了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但20多年來國際和平與安全問題日益突出,聯合國安理會改革困難重重。冷戰后發生多起局部戰爭,一些國家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嚴重。因此,應在國際社會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理念,讓聯合國安理會在全球可持續安全與發展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陳志敏:中國現在是全球治理體系的一個核心角色,是全球治理體系中重要的參與者、決策者、支持者、實施者。中國在主要的全球治理機制中都是關鍵規則的制定者之一,並且作用日益提升。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投票權已經升至第三,今年還作為主席國舉辦了二十國集團峰會,推動全球主要大國就一系列重大議題形成了共識和行動計劃。隨著國力日增,中國對全球治理的支持力度也在提升。目前,中國發起成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與金磚國家組建了新開發銀行,都顯示中國正在為全球治理注入新的力量。更重要的是,通過在國內有效進行國家治理,中國為全球治理眾多目標的實現做出了關鍵貢獻。中國國內減貧工作幫助聯合國完成了千年發展目標的減貧任務,推進的溫室氣體減排工作為聯合國達成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提供了關鍵支持。

推薦閱讀


王義桅:全球治理的中國自信與自覺

文洋:在全球投資治理中實現中國價值

許耀桐:我國治理現代化的鮮活特點

全球資源治理中的中國角色與願景

金磚國家攜手合作啟新篇 為全球治理尋找更好答案

下一頁
(責編:楊麗娜、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