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綜合報道

長征何以偉大

內蒙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6年10月21日16:23    來源:紅旗文稿

8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進行的二萬五千裡長征,書寫了人類戰爭史上的英雄史詩,鍛造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鋼鐵脊梁,鑄就了革命理想高於天的精神豐碑,凸顯了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的責任擔當,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的政治謎題。探究紅軍長征中的苦難與輝煌,追溯紅軍將士的光輝足跡,這部浸潤著艱苦、悲壯、慘烈、英勇、堅韌的東方奇跡,引發我們對這場彪炳史冊偉業的深刻思考:長征何以偉大?

一、偉大信仰,迸發磅礡力量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信仰,偉大的信仰迸發磅礡的力量。紅軍長征時期,軍級干部平均年齡大約為二十八九歲,師團干部平均為25歲,與國民黨中央軍中普遍受過正規西式軍事教育的軍官隊伍不同,紅軍將領中,除了劉伯承、林彪、左權等少數一批人擁有正規軍事教育的背景外,多數紅軍指揮員包括毛澤東本人,幾乎都是從戰爭實踐中成長起來的。中央紅軍在長征出發時,有超過一半的紅軍士兵赤手空拳,相當多的士兵都是在危急關頭“擴紅”中招來的新兵,有些戰士甚至未來得及進行起碼的軍事訓練。一批年輕得不能再年輕的將領,一支裝備和訓練水平低到不能再低的隊伍,他們靠什麼來戰勝數量龐大、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隊?是什麼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浴火重生、鳳凰涅槃?是堅如磐石的共產主義信仰,是對正義必勝、人民必勝的堅定信念,是對革命理想高於天的忠貞不渝和堅信人民必然解放、民族必須復興的國家理想。就是這樣一支隊伍,在絕望中不忘初心,在迷茫中懷揣理想,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中浴血拼殺,在雪山草地、淒風苦雨中艱難跋涉,在草根果腹、皮帶充飢中絕處求生,支撐他們永遠前行的內在動力,就是為勞苦大眾而解放的革命理想和革命必勝的信念。長征精神昭示我們:中華民族曾歷經無數考驗和巨大災難,但是,中華民族從來都是知難而進、百折不撓,並最終在挫折中奮起,堅貞的革命理想和偉大的民族精神始終是戰勝強敵與困難的源泉和力量。

二、偉大轉移,開啟勝利序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紅軍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進行的偉大戰略轉移。紅軍長征初期,“左”傾路線領導人犯逃跑主義錯誤,要求隨軍攜帶大量笨重器材,使部隊行動遲緩,大大削弱了紅軍的戰斗力。湘江戰役的慘敗,使廣大紅軍將領認識到,中國革命靠照搬蘇聯經驗、共產國際經驗,或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是行不通的,隻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才管用。因而,黨和紅軍在痛定思痛中選擇了經歷過戰火考驗的毛澤東。湘江戰役后,蔣介石已察覺紅軍的前進方向是要到湘西同紅二、六軍團會合,立刻調集重兵,准備將中央紅軍一網打盡。在此危急關頭,中央接受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發。這是紅軍戰略轉變的開始。紅軍長征的戰略轉移,是沖破“左”傾冒險主義的戰略轉移,是保存和播撒中國革命火種的戰略轉移,是鍛造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戰略轉移。偉大的戰略轉移,延續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血脈,保存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紅色基因,保留了中國革命的有生力量,保存了中國革命的火種。

三、偉大犧牲,鑄就苦難輝煌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紅軍長征書寫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苦難與輝煌。長征路上殘酷的戰斗、慘烈的犧牲以及挑戰人類生存極限的雪山、草地,是記錄紅軍戰士英勇無畏的革命樂觀精神和奮斗精神的千古傳唱。長征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殺出的一條絕處逢生的血路,也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靈魂鋪就的一條輝煌之路。一寸山河一寸血。1934年10月,長征出發時各主力部隊約合30萬人,但1936年10月三軍會師時僅剩下約2.5萬人,抵達終點的人數為出發人數的1/12。紅一方面軍從瑞金、於都出發時有8.6萬人,到達陝北時僅剩6500人,平均每行進1公裡,就有3-4名戰士犧牲。湘江之戰,烈士的鮮血洒滿湘江,當地老百姓“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長征途中最悲壯最慘烈的要數過草地,紅一方面軍1936年6月過草地前有2萬人,過草地后剩下1.3萬人,死亡6000多人﹔紅二方面軍1936年7月過草地前有1.6萬人,走出草地時為1.2萬人,死亡3000多人﹔紅四方面軍損失最為嚴重,三次過草地共計死亡2.8萬余人。但即使身處這樣的境地,許多紅軍指戰員和戰士仍然表現出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面對死亡的威脅毫無畏懼、毫不退縮,他們在長征的考驗和洗禮中,升華了自己的生命。“這種傳奇式的犧牲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是中國革命賴以成功的基礎,中國將從這些奮斗犧牲的傳奇故事中汲取無盡的力量。”紅軍長征的勝利昭示我們:山河浸染長征血,歲月不忘長征魂。長征血與火的考驗,是成就民族復興的榮耀與輝煌。

四、偉大團結,凝聚鋼鐵意志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勝利。長征的勝利,正是因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始終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始終高舉團結的旗幟,正確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使得紅軍內部官兵之間、軍民之間、各路紅軍之間以及紅軍同少數民族之間,實現了空前的大團結,才最終克服重重困難,譜寫出驚天地、泣鬼神,光耀千秋的偉大勝利。反對分裂,實現黨內團結,保証和實現黨指揮槍,是紅軍長征勝利之魂。紅軍長征初期,關於黨的領導、黨和軍隊的關系等重大問題的斗爭一直沒有停止過。1935年6月,懋功會師后,當張國燾得知紅一方面軍隻有不足3萬人時,便依仗自己人多槍多開始向中央伸手要權,並不斷制造分裂。1935年10月,張國燾在卓木碉公然宣布另立中央,自任“臨時中央主席”,宣布“毛澤東、周恩來、博古、洛甫應撤銷工作,開除中央委員及黨籍,並下令通緝”。面對張國燾的分裂舉動,黨中央經過不懈斗爭,終於迫使其取消所成立的“中央”,繼續北上,重新實現了黨內和紅軍內部的團結。長征途中對少數民族的尊重和團結,贏得了少數民族群眾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極大地鞏固了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1935年5月,紅軍先遣隊進入大涼山彝族地區,紅軍總參謀長兼中央紅軍先遣隊司令劉伯承同彝族果基部落首領果基約旦(小葉丹)歃血為盟,實現了民族團結,使紅軍順利通過這一地區,為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大雪山等贏得了時間,粉碎了國民黨對紅軍的圍追堵截。這些發生在長征路上的真實故事,印証了隻有黨內團結、軍民團結才是取得勝利的核心和根本。

推薦新聞


黨性:長征聳立起來的精神高地

弘揚長征精神 推進民族復興

走好新的長征路

長征精神的時代價值

長征永遠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下一頁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綜合報道
· 《紅旗文稿》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